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罢工或持续到2020年1月9日 法国搞改革为啥这么难(2)

二战后,英国工会实力强大,一度连保守党和工党都要仰其鼻息。比如,工会限制解雇措施所造成的企业冗员充斥,工会要求过高的薪资使企业效率低下。

崇尚自由主义的撒切尔夫人为治“英国病”振兴经济而朝工会开刀。一是循序渐进,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从根本上限制、削弱和剥夺工会的权力。比如,工会成员对劳资纠纷的破坏行为,不再具有法律豁免权;如若不听法院停止罢工的法令,工会会被以“藐视法庭”之类罪名处以高额罚金,甚至会被冻结资产。二是强硬应对罢工。法律规定罢工只能在工作场所进行,在此之外(比如上街游行)视为非法。撒切尔政府采用以恶治恶、以牙还牙的强硬态度加以处置各种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工会组织。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结果是工会力量走向衰落,而这也让英国经济从此插上了自由主义的翅膀,之后一二十年里成为欧洲经济的一面旗帜。

其次,法国人缺乏邻居德国众志成城、破釜沉舟推行改革的氛围与气魄,人人都想改革而又不想动自己的奶酪,让改革陷入了“空转”的怪圈。

当下的法国,多年来经济一直没什么起色,各种社会问题累积。欧盟内部,“法德发动机”变成了“德法发动机”。法国为何“病了”,追根溯源,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出了问题。

有些读者想当然地把西欧看成一个整体,实际上西欧社会经济发展大致有4个模式:北欧模式、莱茵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所谓莱茵模式,是德、法、荷、比、卢等莱茵河周边国家的共同模式,强调对就业的保护和较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良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到上世纪末期,莱茵模式为人诟病的是“养懒汉”。由于福利负担重,上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福利开支一度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3%,沦为欧洲“病人”,必须进行变革。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