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升级 美国对中国学者的排外潮蔓延到科学领域(2)

《自然》杂志提到,目前在美学者提交研究项目的安全审核时问题不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管理人员莫沃里表示,有时候他要提醒研究人员,他们的中国学生可能无法通过审核。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会决定退出项目。莫沃里说,这给学校造成了困难,因为中国学生在其国际学生中的占比是30%至40%。另外,这也会影响学校招生。“如果他们(中国人)被告知无法参与美国机构的前沿研究,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前往其他国家。”

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关于约30名中国学者赴美签证被吊销或遭遇行政复审的报道引发国际舆论强烈关注。《自然》杂志补充了又一例证——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潘建伟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他错过了两次在美国召开的学术会议,其中一次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2018年年会,在这次会议上他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了克利夫兰奖,但他因没有及时获得签证而无法前往。潘建伟说,他直到上个月才获得有效期为3个月的单次入境签,而此前他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能得到一年多次入境签证。“这将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科学家间的合作带来障碍。”这名中国学者称。

杨希雨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除了旅行受阻,FBI在美国境内对到访中国学者的干扰与询问也越来越多,牵涉其中的专业人士从科技领域扩大到社会科学领域,这令中美学术圈中形成恐慌气氛。“在这样的背景下,旧的学术交流项目被干扰,新的项目难以启动,中美学术交流的活跃度大幅下降。”

这一局面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科学发展?报道援引天津大学药学院院长西格尔的话称,近年来,中国已没有那么依赖通过与美国合作来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他认为,中国拥有自己的资源,包括丰富的研究设施、庞大的劳动人口和强大的资金来源。“而且,(中国)学生和投资者已将欧盟视为一个对职业机会和商业发展来说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它被认为比美国更开放,也更愿意接受和中国的合作。”文章说,中国的研究人员“会去欢迎他们的地方”。

杨希雨认为,无论是对中美两国的发展,还是对全世界的进步,中美学术交流活跃度的下降都会带来明显损失。“以人工智能为例,数据是该技术领域最宝贵的资源。在这方面,中国具有无与伦比的数据量,美国则在数据多样化方面优势突出,双方联手才能将效益发挥到极致。但在目前的气氛下,中美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几乎不可能。”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