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什叶派与逊尼派的你死我活
编者按:2003年美国入侵和占领伊拉克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形成了一种宗派性地缘政治格局,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对峙,并爆发了一系列冲突。本文的研究以地缘政治理论为基础,以宗派地缘政治概念为研究框架,分析中东地区近年来形成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两大教派势力范围和冲突。什么是地缘政治理论?宗派地缘政治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宗派地缘政治格局又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两大教派(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存在,中东伊斯兰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地理因素影响,还与各自所属的教派相联系,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呈现出明显的宗教派别色彩。而宗教派别的矛盾除了事关宗教本身外,还包含着对这一地区势力范围的争夺以及对于不同性质政体的排斥。因此,在中东地区的宗派地缘政治冲突中,不仅涉及到地区霸权问题,更关系到不同政体国家政权的安全与稳定。
当前,中东伊斯兰地区宗派地缘政治冲突的表现,主要是什叶派和逊尼派主导国家对势力范围的控制和争夺。
一、什么是地缘政治理论?
在当今国际问题的研究中,地缘政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不仅是国内外学者广泛探讨的话题,也是媒体报道所追捧的对象。作为政治地理学的概念,地缘政治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来分析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对于地缘政治的理论价值,《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做了明确解释:“每一个国家都被看成世界政治空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而产生的国际关系模式构成了它的关键性成分。地缘政治学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把不同的现象结合起来,并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而加以描述和解释”。
在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以美国人马汉为代表的“海权论”、英国人麦金德为代表的“大陆心脏理论”、德国人豪斯霍弗的“生存空间理论”、美国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说”。二战后,地缘政治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仍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分析依据的重点却有所不同。过去,地缘政治理论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角度考虑。如今,地缘政治理论越来越注重经济、社会等因素。在当今国际关系研究中,将地理因素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二、宗派地缘政治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本文提出的宗派地缘政治概念,主要依据的是宗教因素对中东地区政治和社会生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东地区虽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的发源地,但在现有24个中东国家中,除以色列和塞浦路斯外,均为伊斯兰国家。不仅如此,伊斯兰教作为传统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至深。
同时,伊斯兰教内部的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又是中东伊斯兰国家之间及其内部长期争斗不断的根源。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其内部虽然教派众多,但主要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两大教派的产生源于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其信徒们在宗教领袖继承问题上发生的激烈争执。由于先知穆罕默德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一部分人认为,穆斯林公社根据资历、威望选举产生的哈里发(政教合一的领袖)是合法继承人。拥护这一主张的穆斯林,成为了后来的逊尼派。
但这种观点却遭到另一部分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而且其子孙可按照世袭原则继位。支持这一主张的穆斯林,后来被称为什叶派。
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逊尼派穆斯林一直处于占据多数的优势地位;而什叶派则一直处于被压迫的边缘地位,两派间的斗争持续不断。双方都希望在中东伊斯兰地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后,逊尼派遏制什叶派势力的传统局面被打破。随着一系列的冲突和分化,双方目前已形成了相互对抗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
本文所提出的宗派地缘政治就是以当前中东地区的政治现状为依据,把宗派矛盾与地缘政治冲突相结合,用一种更为现实的新视角来考察中东地区当前的矛盾和冲突。
三、宗派地缘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奥斯曼帝国崩溃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严重分裂的体系。因此,从20世纪初开始,推动阿拉伯世界联合,并在其中争取领导权就一直是伊拉克、埃及和沙特等阿拉伯主要大国之间微妙而现实的斗争。
在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埃及作为革命阵营的领导者,曾对聚集在沙特周围保守的君主制国家发起过一系列挑战。但在1978年巴以戴维营会谈之后,阿拉伯世界却出现了一种地缘分化,形成了若干个局限于次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其中,叙利亚致力于谋求对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的控制,沙特极力维护在海湾地区君主制国家中的主导地位,伊拉克忙于和伊朗之间的持久战争,埃及则一度被排斥在阿拉伯国家体系之外。
直至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阿拉伯世界才重新形成了地缘政治冲突的中心。面对萨达姆政权的公然侵略,在1990年8月10日召开的开罗紧急峰会后,埃及、叙利亚和沙特三国一度形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三大地缘政治中心,联合与之抗衡。但美国2003年对伊拉克的入侵和占领,又再次打破了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政治结构,导致这个地区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以宗教派别矛盾来划分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
美军士兵推倒萨达姆雕像,图片来源:China Daily
2003年美军推翻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后,美国新保守主义者曾宣称,要通过对伊拉克的占领和战后民主化进程,建立一个改造阿拉伯世界的民主模式。然而,美国在伊拉克推行的民主化进程,却遭到了伊拉克周围邻国的反对。为了各自的利益,这些国家都竭力阻止美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建立稳定的秩序。
其中,美国的传统敌人伊朗和叙利亚为了抵制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构成的威胁,将传统均势和非对称均势战略结合起来,极力破坏后萨达姆时代伊拉克的安全与稳定,以谋求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作为美国盟友的沙特和约旦,同样也不希望维护伊拉克战后的稳定。
因为这些国家担心,伊拉克一旦成为民主化的楷模,美国就会更加致力于推行中东地区的民主改造计划,进而危及他们这些国家带有封建色彩的君主政权体制的安全。为阻止美国在伊拉克建立稳定的战后秩序,约旦甚至向萨拉菲圣战组织开放通向伊拉克的边界,以破坏美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建立安全秩序的努力。
美国在伊拉克战后推行民主化进程遭遇的挫折,却使得伊朗从中大大获利。作为中东地区伊斯兰什叶派的主导国家,伊朗通过对后萨达姆时代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伊拉克发挥的重要影响,改变了这个地区不同教派国家之间的地缘战略平衡。
1979年2月5日,霍梅尼在德黑兰向他的支持者挥手致意,图片来源:和讯网
1979年伊朗爆发什叶派伊斯兰革命并建立神权国家后,已经对中东地区属于逊尼派的君主制国家政权构成了威胁。因为什叶派的政治观点强调,要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建立伊斯兰化的神权制度,并且反对伊斯兰世界的君主制政权。特别是,霍梅尼时代还大力宣扬要输出伊斯兰革命,使得中东地区的逊尼派君主制国家深感不安。
面对什叶派伊斯兰革命的威胁,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君主制国家一直对伊朗保持高度警惕。为阻止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进一步向外蔓延,这些国家当年都积极支持萨达姆政权对伊朗进行遏制。伊拉克虽然是一个什叶派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但长期以来却处于人口占少数的逊尼派政权统治之下。正是由于萨达姆政权对伊朗发动的战争和遏制,才使得伊朗多年来未能向外传播伊斯兰革命。
然而,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从而使得遏制伊朗的地缘政治力量不复存在,什叶派原先处于劣势的宗派地缘政治关系也被打破。此后,伊拉克国内人口占多数的什叶派民众在战后重建过程中,不仅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掌握了国家政权,还在教派因素的影响下和伊朗建立了密切联系。这就使得伊朗可以联合伊拉克、叙利亚以及黎巴嫩的真主党,形成了一个在地缘上连成一体的什叶派势力范围。
面对什叶派势力范围的形成,中东地区伊斯兰世界的逊尼派君主制国家也在沙特的主导下,组成了一种逊尼派的君主制国家联盟,从而形成了当前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宗派地缘政治相互抗衡的格局。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近年来已不再关注阿拉伯国家体系中的局部矛盾,而是转为关注联合逊尼派国家和什叶派势力争夺这个地区主导地位的宗派地缘政治冲突。
其结果是,中东地区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形成之后,两大教派势力就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冲突。逊尼派主导国家沙特认为,对于伊朗领导的什叶派势力在这些地区不断增长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遏制,未来就很可能要被迫在君主制国家集中的海湾地区与伊朗进行对抗。沙特还认为,伊朗将真主党和哈马斯作为这场地缘政治冲突的代理人,其目标就是要渗透和瓦解逊尼派占主导地位的阿拉伯世界。
从全球国际体系的角度来看,中东地区这场宗派地缘政治冲突形成的两个阵营中,一个是较为温和的亲西方的伊斯兰君主制国家组成的阵营,另一个则是激进的反西方的伊斯兰国家组成的阵营。这场冲突的焦点主要是沙特领导的逊尼派势力,试图遏制伊朗在伊拉克战争后建立的战略地位,阻止其影响扩大到伊拉克以外的地区。
目前,沙特在美国的鼓励和支持下,已经担负起逊尼派阵营的领导责任,来平衡和阻止伊朗对整个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在沙特的阵营中,不但包含了约旦、巴解组织、突尼斯、摩洛哥、也门、巴林和阿联酋,并且还得到以色列的暗中支持。
与此同时,伊朗为维护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区域势力。在伊朗领导的阵营中,与伊朗结为联盟的除了同属于什叶派的叙利亚政权和黎巴嫩真主党外,还包括逊尼派的一些激进组织。诸如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还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
从现实主义政治的角度来看,尽管约旦国王阿卜杜勒把这场冲突说成是逊尼派国家反对从伊朗到以色列边界正在出现的“什叶派新月带”的斗争,具有明显的教派冲突色彩。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中东地区两个主要大国集团为争夺地区霸权而建立的权力均势。双方主要是利用教派作为权力政治的工具,以获取中东地区伊斯兰世界中属于自己教派国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