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俄为何双双启动小行星撞地球“防御计划”?

2017-07-23 20:37:27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杨戟表示,近地小行星游弋在太阳系各个地域,轨道分布广、亮度低、变化速度快,这为小行星探测造成巨大挑战。目前,监测近地小行星的天文装置,普遍口径小、数量少、站址单一、探测深度有限,有能力的国家需要建设具有大天区搜寻、低亮度探测和动态持续监测能力的高灵敏度天地一体化监测网。

发现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人类目前技术能否实现防御呢?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新技术中心主任张永合认为,利用人造航天器进入深空接近或撞击小行星是可实现的,但要想让小行星在受控的状态下偏离威胁轨道,或分解成碎片,还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

监测近地小行星,除了预警,还能干什么?

人类对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除了能防止小行星撞地球所造成的生存环境破坏,还能为深空探测提供直接科学支撑。

杨戟表示,近地小行星蕴含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重要科学目标,也是继月球后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对象。国际上已有多个组织开始探索开发利用小行星的资源。

张永合认为,对地球附近微小行星、近地小行星、空间碎片的普查、跟踪和编目是保障航天和深空探测活动的关键。利用微小卫星技术开展低成本深空小行星探测、采样是当前国际空间科学领域的热点,未来甚至可以利用近地小行星作为深空探测的运载平台,将航天器送入太阳系深处。

目前,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建设了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的相关基础设施。其中,美国投入了一批新的地面监测设备,并启动建设了下一代巡天望远镜,把近地小行星搜索作为重要业务目标。欧空局利用地面雷达和光电设备监测人造天体、空间碎片和潜在威胁天体,同时计划建设高精度望远镜开展扫描巡天。

我国的近地小行星观测研究有长期积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建设了1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望远镜,近年来成为国际小行星联测网中数据排名领先的台站之一。到目前,已新发现8个近地小行星,并对上千个近地小行星进行了监测,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责任编辑:任冲 CN062)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