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问题固然彼此相关,却未必能从一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印度对华政策的确越来越强硬,但这种强硬到底是因为印度决心投入美国的怀抱,需要缴纳“投名状”?还是因为印度越来越自信,相信可以与中国兵车相会,在雪域高原上一较短长?抑或只是瞧准了中国现在不会把印度当作主要对手,因而可以讹诈中国一把?这些不同的动机都可能引发印度在边境铤而走险,但对其冒险行为效果的预期和后果的耐受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中印边防士兵(新德里电视台网站)
印度与美国并非心无间隙
首先,把印度的冒险行为归因为其受到美国的指使是不恰当的。印度固然很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但印度不是日本,既对美国没有那么信任和依赖,也不觉得有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必要。印度和美国合作“制衡”中国,是因为双方都有这样的需求和焦虑,不存在印度为了获取美国的友谊而挑衅中国的问题。
当然,这一点与印度在和中国发生冲突时或者事后寻求美国的帮助并不矛盾。只不过印度愿意和美国进行何种性质的交易就很难说了。
1962年边境冲突遭受挫折以后,一片慌乱的新德里甚至开始谈论起邀请美国军队进入印度协防,但中国军队的脚步刚刚停下来,从惊慌失措中清醒过来的印度就恢复了矜持。而美国对始终与苏联-俄罗斯割舍不下的印度的情谊,其实也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深。直至今日,美印合作多数情况下也还停留在形式层面,美国愿意提供给印度的武器装备,有些情况下甚至被印度视作是侮辱。
▲1962年中印战争资料图片
美印之间的确合作越来越紧密,而中国也的确是促成美印合作的一个动因,但现在就断言美印已经结成联盟,仍然缺乏依据。
作为并非题外话的题外话,这一判断实际上可以引申出来的结论其实是,中国在反制印度的挑衅行为时没有必要过多顾及所谓美国因素。
▲资料图片:6月23日,美国批准向印度出售22架MQ-9B察打一体无人机用于海上巡逻,总价约20亿美元。(美国防务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