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印度正在说它的人口红利,因为它是世界上所谓最年轻的国家之一。从2020年开始,中国就完全向老龄化方向走,一项研究称印度的人口红利可以持续到2035年左右。它现在拥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但劳动力能不能有效就业,这是一个大问题。莫迪的印度制造,如果发展起来,确实能解决大量就业。但是如果发展不了,年轻人没有就业的话,反而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基本上就是为印度这种国家准备的:中央很弱,民主制度也弱。经济发展一点之后,很快整个社会就陷入“不患寡而患不均”,选举制度让大家都想着蛋糕怎么分的问题,而不是集中做蛋糕。
战略
印度的野心是什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用印度自己的说法,它要当leading power,领导型力量。印度的大国雄心大家都知道,尼赫鲁为什么搞不结盟运动?因为它其实想当第三势力的领袖,它要当头,这是一定的。
如果说它真有野心,有几点。第一,在南亚,尤其是它周边的几个国家里头,印度依然寻求控制这些国家,或者要维持它既有霸权。它所谓的“邻国第一”政策,目的就是跟周边国家发展互联互通,能够更容易地控制它们。第二,大国方面,我觉得它基本的发展方向是侧重发展经济,当然很重要一点是它首先确保国家安全。而安全问题主要靠美国,所以它表现的比较亲美。
印度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周边国家,又是大国、发展中国家,对崛起的中国而言,需要同印度发展良好的关系。
我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怎么写1962年的中印战争,我印象中可能简单地谈及就带过了,在我们看来可能也就几个月的战争,好像不值一提。但是对印度而言,却感觉受到很大创伤,甚至可以说这是它独立之后受到的最大打击。有种说法是尼赫鲁因为这场战争的打击而去世的。战前他能一只手举起孙子,战后都抱不动。
我记得去年我在印度开一个会,在我们互相介绍的时候,一个印度人第一句话就跟我说,我参加过1962年的战争。我们跟印度人交往的时候,不太容易想到这场战争。但印度人跟中国人交往的时候,很可能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这场战争。
经常跟印度人打过交道就会知道,印度人事实上是非常有韧性的,当然说固执也是对的,说好听点就是百折不挠。跟印度人谈判根本没有什么好谈的,绕来绕去,总是会被带回到印度人原来的立场,它不懂得妥协和互惠。
很多中国公司纷纷投资印度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去年,有一股投资印度的热潮。第一个确实是中国市场竞争程度很高,挣钱很难,至少有些企业,像国内的工程公司要走出去,自然就会想到印度,因为印度跟中国的体量比较近,发展的前景比较好。2016年房地产公司去印度投资的动作很快,为什么?有关负责人告诉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城镇化。他觉得印度城镇化的比例仍然比较低,所以如果按照中国的经验的话,印度房地产将会有比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
印象
有位岛友问了很多感性的问题,比如印度都用什么汽车啊,上厕所怎么样啊,有没有中国的微信支付,首都空气怎么样之类。
感觉上,新德里跑的都是日系车和韩系车,尤其是日系suzuki之类的随处可见,德系也有,大众等。上厕所嘛,好像确实很难找到厕所,经常能看到随地小便的情况,但是今年5月份我去印度之后发现确实变化很大。莫迪上台后,确实厕所多了,环境干净起来,味道也不那么大了。
还有一点,莫迪上台后,印度大街小巷的小店都用二维码支付,现在在印度的小店里头,都可以看到用二维码支付。
直观的感觉,新德里的空气肯定比北京差,尤其是冬天,很多印度人就烧像汽车轮胎这样的东西,所以气味很大,粉尘很大。当然,这不是我研究的范畴,就是一个感官的认识。
印度有没有挂火车的情况?有啊,当然印度也有高端列车,跟中国国内90年代的火车差不多。
基础设施肯定是制约它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因为政府缺钱。比如说你到印度旅游,你就会看得到它的道路不行,车开得也不快,旅游就非常累。一段两三百公里的路程,可能得开个六七个小时。所以莫迪上台之后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家来投钱搞建设。
印度国内强奸的情况其实还是挺多的,至少我记得原来读报的时候,经常会读到很多强奸的事件,很多甚至匪夷所思,对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轮奸。媒体为什么愿意报道它?因为有新闻点、有点击量。
我个人的观察是,文艺青年比较喜欢去印度,稍微喜欢享受现代一点的人,去印度基本上是一种折磨。
印度的水质量确实不怎么样,我觉得去印度要是没有拉过肚子,可能都不算是体验过印度。我自己每次去印度,虽然我都知道要注意水的问题,但事实上我每次去都会感觉肠胃不舒服。
我算了一下,前前后后我大概去了印度的十个邦,各个邦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印象中,果阿非常不错,听他们的邦长说去那里旅游的成本大约相当于去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的三分之一左右,很多欧美人、以色列人都在那包了一栋小楼,然后一待就是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