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新型大国关系”外交战略是这样炼成的(3)

2016-02-13 09:32:55    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吉尔吉斯斯坦著名政治经济专家马尔斯·萨利耶夫说,习近平对俄罗斯的访问以及出席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对于加深中俄关系和惠及整个地区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俄正在进一步深化经贸、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助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俄罗斯阿里巴里分析中心分析师米哈伊连卡说,“中俄两国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亚欧大陆的经济谋划了一个光明的前景。”

正如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未来中俄各领域合作十分令人期待。中俄双方的合作可以带动本地区,乃至整个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携手向前发展。

有评论认为,中俄两国建立起真正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建立起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成为21世纪大国关系的典范。

“全球性、战略性、示范性”  中欧促进国际力量平衡

创造西方文明的欧洲,也是中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对接之地。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

舆论分析,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欧合作更具全球性、战略性、示范性,对推动国际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主席3次到访欧洲,提出“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14年3月,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此访开创了中国外交史的诸多第一: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荷兰,首次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到访欧盟总部,充分显示出新形势下中国对欧洲的高度重视。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刊文中指出,这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第一次在欧洲舞台的全面亮相。

《欧洲时报》刊文报道习近平访德说,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中国和第四大国的德国,在经济上开足马力,继续当好世界经济火车头和欧洲经济发动机的同时,在政治和外交等其他方面,也将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谋求建立更为公正和合理的世界秩序。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评论习近平访法:“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不愿看见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中国乐见的是多极世界,寻求的是国际力量均衡发展。因此,中国强调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在欧洲,习近平出访受到德、法、荷等国的热烈欢迎,显示出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魅力和威力。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乔纳森·霍尔斯拉赫评价说:“此访创造了欧洲每个国家都与中国有特殊联系的印象。”

2015年10月,习近平专程飞赴伦敦,英国王室用皇家马车将习近平主席夫妇请入白金汉宫。紧接着,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先后来到中国。中欧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外交目不暇接。

英国《卫报》刊发社论,英国政界对中英关系的重要性和拓展中英关系的必要性保持高度的一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向中国,英国也必须顺应潮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崔洪建认为,今天的中欧政治关系高端大气,经贸合作高效务实,在今日之大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中法、中德、中英关系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竞争,必然带动中欧关系整体的、可持续推进,合作发展、相向共赢,而非对抗拆台、零合博弈已成为中欧关系的主流。中欧关系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新兴力量与既得利益国家协同发展、戮力创新的有益借鉴。

中欧从未如此接近。中欧关系的篇章,正如同中美的良性互动、中俄的共同繁荣关系一样徐徐展开。中国也更需要通过发展中欧关系来拓展国际关系的战略空间并构建更加平衡、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

习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正推动中俄、中美、中欧关系取得新进展,良性互动、合作共赢,为当今国际关系体系增加了迫切需要的稳定性。

十八大以来的3年多,中国外交实践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既为国内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又为国际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丁勇 CN00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