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里长江的入海口,一座气势磅礴的航空枢纽傲然屹立。9月16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新建的全球最大单体远距离卫星厅正式启用。这座62万平方米的卫星厅将与现有两座航站楼成组运行,满足浦东机场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的需求。而20年前的这一天——1999年9月16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建成通航,上海成为我国第一座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
世界级机场群与世界级城市群相伴相生。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长三角的机场群建设初具形态,航空运输业务规模快速扩大,国际和区域航空枢纽初步建成。自1999年以来的20年间,长三角地区民航机场数从16个增加到23个。预计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的航空运输机场将达到30个。2018年,长三角23个机场共运送旅客2.5亿人次,占华东地区的63.2%,占全国的19.6%;共完成货邮吞吐量569万吨,占华东地区的83.6%,占全国的35.1%。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民用航空运输颁证机场已达235个,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有37个。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区域枢纽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干、支线机场相互配合”的格局。
70年时空流转,机场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深刻影响经济产业结构的催化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一个山河壮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正在崛起。西风漫卷,云起云飞,西部已经成为蓬勃发展的热土。而民航,正是这股滚滚洪流中的“急先锋”。
“十三五”期间,面对快速增长的航空运输市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机场掀起了新一轮改扩建大潮。继成都机场之后,重庆、昆明机场先后迈入“双跑道”时代,贵阳机场也将于2020年迎来双跑道运行。同时,一大批西部中小机场的新建和改扩建也相逐浪高。到2018年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47家落户四川,287家落户重庆,43家落户云南。世界500强企业大规模落户西部,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投资和营商环境,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员流动。从国际到国内,从国内到省内;从干线到支线,从支线到支线,一张层级分明的航线网逐步覆盖了西部天空,缩短了山高水长的西部与全国和世界的距离。
可以说,机场的新增和扩容已经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先导和缩影。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GDP突破90万亿元,同比增长6.6%,在18个GDP增速超过全国增速的省份中,贵州和西藏以9.1%的增速并列第一,四川达到8%,青海达到7.2%。
物流飞天,产业落地,城市兴旺,经济腾飞!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中部六省勾勒出一条南北贯通的大国“脊梁”。要开放,修机场;要想强,上民航。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民航始终助力中部地区擎起大国挺立的“钢铁脊梁”。
深圳机场连通全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座座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四海通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中华大地之上,其中郑州、长沙、武汉、鄂州成为首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中部地区加速奔跑,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06年至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8.6%上升到21.1%。2018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响应国家战略,服务振兴大业,东北民航近年来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党的十八大之后,东北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8个新机场,改扩建9个机场。一座座机场的建设,一条条航线的开辟,让东北的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有了无限可能。
仰望长空,机场将城市与世界连为一体;俯瞰大地,航空经济强劲驱动城市发展转型。展望未来,机场必将为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带来新活力,开辟更广阔的蓝天!
飞入寻常百姓家云上开出幸福花
1957年10月5日,周恩来总理在民航局《关于中缅通航一周年的总结报告》上批示:“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这三句话也成为了中国民航的工作指导方针,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
2018年5月14日,注定被载入史册。这一天,川航3U8633航班突发特情,风挡玻璃破裂。机组成员与西南民航各单位通力协作,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成功备降,保证了机上119名旅客的生命安全,被民航局和四川省政府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机长刘传健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
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川航“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麻痹大意”“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了英雄机组在处理险情时的英雄行为,并对进一步做好民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民航业和全体民航人产生了巨大鼓舞。
人民航空为人民。70年来,中国民航服务人民,保证航空安全,提高服务质量的努力和追求从未停歇。
乘坐飞机出门旅行,对今天的老百姓来说,已经稀松平常。在大众航空时代,飞行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地球变小了,视野变大了,人类交流的空间和心理距离缩短了。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民航发展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坐飞机难,买飞机票难,成为令各方头疼的一个难题。上世纪90年代,虽然已经取消了乘坐飞机必须凭借介绍信的规定,但机票仍然属于“稀有商品”。
如今,打开手机就能网上订票,到机场还能自助打印登机牌、自助托运行李,甚至无需身份证件,刷脸即可乘机。但是在几十年前,机票长什么样呢?一张老照片记录了当年的一张手写机票,乘客的姓名、始发地、目的地、票价、航班号等信息,都由工作人员手工填写。
2000年3月,南航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电子客票。人们购票后,只需要拿着身份证,就可以去机场值机柜台直接兑换登机牌,极大简化了乘机流程。到2011年年底,中国最先成为全球航空电子客票普及率100%的国家。一张机票形态的变迁,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民航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更是70年来,民航业不断创新发展所带给人们真真切切的便利和幸福。
近年来,民航业更加重视服务质量,提出“真情服务”理念,推进行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连年开展服务质量专项行动,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均逐步提高。
真情服务机上“开花”。
在刚刚结束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年仅23岁的东航乘务员吴佳妮在餐厅服务项目中以第九名的成绩荣获优胜奖,这是中国选手在此项目中获得的历史最好名次。我国民航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无纸化”便捷出行、机票“退改签”服务改进、“军人依法优先通道”、机场母婴室建设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实实在在、深受好评。
智能安检登机。
在大中型机场规划布局基本完成的背景下,为了让偏远地区百姓也能享受民航便利,近年来我国机场建设的重心转为新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和通勤机场。支持和鼓励低成本航空发展是民航惠民政策的又一表现。2014年年初,《民航局关于促进低成本航空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低成本航空在中国加速扩张。如今“支线+低成本”的发展模式更加丰富,短途运输航班让更多的百姓将坐得起飞机、坐得上飞机。此外,通用航空拉近了人们与“私人飞机”的距离,“低空旅游”“航空小镇”增加了百姓旅游的选择,“通航+旅游”让旅游的触角和眼睛无远不达、无险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