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炼成科技创新第一“村”(2)

2019-04-18 09:03:59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往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西林立;往东,学院路八所高校竞相崛起。短短十几年间,“科学城”和“大学城”并立,中关村成为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也就从那时起,中关村在科研、设施、人才上高度集聚,成为共和国科技创新征途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关村的底色就是科学。”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认为,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技人才高地,奠定了中关村坚实的科学基础。

奋起直追

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

改革开放,风雷激荡。科学技术的春天徐徐降临,播撒下第一粒创新种子的,同样是这群“村里人”——他们“破天荒”地趟出一条让科技“变现”的新路子,率先迈出追赶世界潮流的步伐。

放眼今日中关村,科技企业何止千家万家。但当初中关村第一家科技企业诞生时的窘迫和艰难,普通人难以想象。1980年10月23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成立,没有鞭炮声,也没有剪彩,就在中关村一间简陋的仓库里悄然开张——这正是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

破冰者陈春先,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导、中科院物理所一室主任,他也由此成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大批中科院、北大、清华的科研人员走出院所高墙,纷纷“下海”创业,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人们耳熟能详的“两通两海”,以及联想等民营科技企业,都在那一时期如春笋般破土而出。

创业浪潮席卷中关村。到1985年前后,闻名于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已初具雏形,40多家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关村大街安营扎寨。这一模式在全国许多大城市得以复制,出现了武汉东湖科技一条街、沈阳三好街、成都电子一条街等。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