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这样,无论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理’争着上、必须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这些细节,抹着泪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成了他的习惯。”
事实上,从走上雷场开始,“让我来”贯穿着杜富国的扫雷生涯。与杜富国同年入伍,同在一个团,同时参加扫雷的一班战士许猛说:“杜富国是争着来扫雷的。”2015年,部队选拔业务骨干组建扫雷大队。谁都知道扫雷危险,杜富国又是单位不愿放的“宝贝”,是家里倚赖的“顶梁柱”,可他依然递交了申请。
从战友们的叙述中得知,杜富国腼腆,话少。“让我来”,他做的远比说得多。“工作中他总是走在第一个。”扫雷大队分队长张波说,在40多摄氏度的热带山岳丛林地,杜富国常常一次背2箱炸药爬山穿林,理由是“免得背两趟”。1箱炸药27.5公斤,两箱55公斤的重量驮在肩上,张波看到杜富国上台阶的脚在发抖。“对讲机里,大家呼叫他的名字最多。”扫雷大队4队队长李华健说,杜富国技术好,热心肠,哪有任务哪有他,哪有困难他在哪,“他好像不知道累,战友们都叫他‘雷场小马达’”。
刚转业的原扫雷大队4队队长龙泉,听到杜富国负伤的消息表示,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杜富国排雷技术好、心理素质好,怎么会是他?不意外,是因为杜富国排雷时总是“让我来”,经历的风险是其他战友的数倍。“他是我们扫雷兵的骄傲!”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
手握金刚钻敢向虎山行
在杂草泥土中,扫雷兵们通过探雷器的探头远近,警报声音强弱来判断土里物品、铁丝长短、铁钉朝向等情况。这是杜富国和战友们常考的基础训练课目。“就像用声音给土里的爆炸物照X光,照清楚了,心里才有数,出手才有底气。”扫雷大队一班班长陈清说,“杜富国爱动脑子,动手能力强。他说‘让我来’,是因为有底气,有本事,大家才敢让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