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陈东晓破题“主场外交”,张国华解读“上海购物”的全球视野
▲陈东晓、徐明棋、张国华、陈凤英(从左到右)解密“中国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战略意义”
日前,第122期文汇讲堂聚焦“进口博览会”,在《中国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战略意义》的主题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徐明棋、上海市商务委总经济师张国华分别带来了各自的解读。
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主场外交的意义在哪?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引擎如何双赢?如何把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上海服务”和“上海购物”的闪亮名片?多维度的分析让听友们大饱耳福,而数十位听友的积极提问也让现场更加热气腾腾。
本次讲座由文汇报社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主办。今刊发陈东晓与张国华的主讲内容,明日将继续放送陈凤英与徐明棋的主题分享。
陈东晓:“主场外交”搭建三大平台,经贸外交、元首外交,民间外交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
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是一般外交活动的升级版和加强版
近5年来,“主场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词汇中出现最多的高频词。我对它的定义是,在我们国家开展的、由我国政府扮演关键角色的,对于维护、拓展国家利益发挥巨大的提质增效作用的重要外交外事活动,特别是多边外交活动。
梳理近五年来的主场外交活动,不难发现,我国的主场外交至少获得了三个标志性、“标配性”的成果。第一,我们提出了一套具有时代引领性的理念和行动路线图。例如,2014年中国首次主场外交——上海亚信峰会,习主席提出了亚洲安全观。同年下半年的APEC峰会,中国提出了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2016年杭州G20峰会,中国提出了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协调、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杭州宣言等等。这些思想、观念、路线图的影响非常大。
第二,中国的主场外交不仅帮助中国自己搭建了多边外交平台,还扩大了国际“朋友圈”。例如,2017年,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首届国际合作峰会邀请了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我们邀请了30位外国领导。也就是说,邀请什么人,邀请多少人,都是检验我们国家国际朋友圈的能力。换言之,在我国举办的多边峰会中,首脑外交的“颜值”也很重要,这也是检验我国主场外交成效的第二个标配性的成果。
第三,中国的主场外交能够整体提高我国的综合国际影响力与国际形象。大到我们对多边外交的议程设置,话语权的引领,多边外交、双边外交和民间外交配合,中到文艺演出、领导人配偶外交;小到宴会菜单制定、建筑场馆的文化要素设计等。一场成功的外交活动也是为主场外交的举办城市开展的一场盛大的国际文宣。原来的多边外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而G20之后的杭州,金砖峰会之后的厦门,正在举办上合峰会的青岛,在举办好多边主场以后,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与国际形象,改善了民生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二线城市都在踊跃争办主场外交。
▲6月9—10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举行,这是今年中国第二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所以,并不是在境内举办的所有外交外事活动都能够叫作“主场外交”。主场外交展现的是特殊的外交规模、外交品牌、外交能力及国际传播效应,是一般外交活动的升级版和加强版。
2018年主场外交:围绕一个主旋律、四个分乐章的“交响乐”
今年,11月即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进口博览会、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今天开始举行的的青岛上合峰会以及9月份将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并称为“2018年的四大主场外交”。这是近5年来,我国主场外交活动最多的一年。那么,如何定义11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场外交功能?它与全年的主场外交有何联系?
如果将今年全年的外交活动视为一场交响乐的话,那么四场主场外交就是围绕一个主旋律的四个分乐章。什么是主旋律?我认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旋律是:开放促机遇,创新促发展,包容促合作,公平促正义。在中国与世界关系产生历史性变化的今天,我们要以改革开放40年为契机,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发展扬帆再启航的宏伟蓝图,奏响我国和各国打造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例如,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开篇着力体现了新时代的博鳌精神,通过进一步宣示扩大开放,中国推动了亚太区域,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再上新台阶;又比如,今天在青岛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环节,目标是着力提升新时代的上海精神。通过搭建新老成员安全发展合作新平台,突破务实合作瓶颈,助推扩容后的上合组织“行稳致远”。
9月份即将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的主题尚未确定,我的理解是应该着力倡导新时代的“南南合作”创新精神,使得面向未来的中非合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作为今年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进口博览会应该展现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开放精神,通过做好“6天展会+365天效应”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展示新时代中国开放范围扩大、方式创新、领域拓宽、层次加深,推动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朝着更加开放、平衡、普惠和共赢方向发展的信念,发挥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功能。
▲4月11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授牌仪式举行,首批30个平台入选
进口博览会主场外交的功能——三大平台建设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功能,从外交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平台建设:一是发挥进口博览会提高中国经济外交的综合能力。包括进一步主动扩大开放,主动努力实现贸易平衡;打造虹桥经贸论坛,使之成为一个世界级国际贸易投资论坛,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全球经贸治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二是发挥进口博览会中首脑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全面发挥政治引领,方向引领和理念引领三大引领作用。充分展示中国国家元首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首席讲解员”的风采。三是发挥进口博览会的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与地方外事平台作用。做好提升上海国际全球影响力这篇大文章。而每位上海市民的素质与风采都是提升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上海精神的重要写照。
张国华:“要购物,到上海”,打造有全球辐射力的消费名片
为什么要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要从整个全球视角和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把握。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上海市商务委总经济师张国华
连续9年出口世界第一,但竞争日益激烈
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31年增长了123倍,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直到去年,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3年,我国首次成为世界货物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竞争却非常激烈。2016年被美国超越,2017年,我们又超过了美国,只是相差甚微。这意味着中国商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为此,2006年,美联社敏锐地做出了评论。他称,2000年时,美国是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是70多个国家的贸易伙伴;2006年时,中国是100多个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只是70多个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这是世界贸易格局出现的最显著变化。由此,中国政治影响也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出口第一,进口也第一,才能占据国际市场话语权
我们要保持第一贸易大国也很不容易,奥巴马在2010年时提出“贸易倍增计划”,所以2016年美国又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无论是“中兴事件”还是最近中美贸易摩擦,都表明中国第一贸易大国的位置还很不稳定,中国出口了2万多亿美元,但只进口1.8万亿美元。美国与我们相反,美国进口2.3万多亿美元,出口1.8万亿美元。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比美国少5000多亿美元,所以美国出口只要稍微增加一些就又会重新超越中国了。
中国进出口的不平衡也是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历史上真正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往往既是世界上出口第一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口处于前列的国家。英国上世纪如此,近50年来,美国也如此。
出口表明国家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影响,同样,进口也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信用。只有出口和进口能力都很强大,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强的话语权。
▲全球主要国家贸易总额排名表
消费是发达经济体和全球城市发展的成功之道
中国扩大进口的目的在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商业繁荣迈上新台阶。
美国消费长年占整体GDP的80%
按照经济学来看,GDP是总消费+总投资+进出口的总和。现在,我们面临一个不确定因素,就是《经济学人》杂志所说的,特朗普就是世界贸易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中国出口面临如此大的不确定因素背景下,我们越来越需要依靠内需,发挥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作用。
美国的消费在其整个GDP中长期处于70%至80%的水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单纯的民众消费占整个GDP的比重一直在提升。2013年已升至68.5%。如果算上政府消费,例如购买军事装备等政府开支,那么早在1970年时,美国整体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0%。
中心城市是促进消费增长升级的核心
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过程中,中心城市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第一,消费是整个全球城市持续繁荣的一个重要动力。消费推动了整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所有全球城市都是全球性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集聚地,集中展示地、销售地。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一些经验也表明,凡是综合消费能力强,商务贸易繁荣的城市才有持续动力。美国底特律很早就宣布破产,美国三大汽车厂商都在底特律,但最后都宣告破产。纽约市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未听说纽约经济出现严重的萧条情况。因为消费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经济持续繁荣的主要推动力。国际消费城市都把吸引消费作为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
其次,全球城市综合消费吸引能力强,都市经济更具备可持续性。七八年前,英国某一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世界排名前几位的全球城市,其消费零售额也位列全球城市前列。不仅吸引了国外游客的消费,且人均游客消费数量也比较多。相对来说,上海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大约50多亿美元,这使得我们在全球城市的排名也相对落后。美国的纽约州,商务贸易创造的就业和GDP,包括批发贸易运输和仓储都是第一大产业,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就业人口。
这些全球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全球城市的发展经验都告诉我们,中国要更加重视发挥消费对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面对世界经济更加依赖消费需求拉动的新形势,抓住中国经济向消费社会转型机遇,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城市发展必然选择。
上海消费一直高于GDP增长,有广阔空间
上海有消费基础,消费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是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超过1万亿,去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1.18万亿,明显超过北京、天津等,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
消费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上海GDP增长速度从8%下降至6.9%,消费始终保持在8%左右。现在来看,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对经济稳定起到了基础作用。上海的商业增加值占整个GDP比重的六分之一,实质上除了金融业以外,商业是服务业第一大产业,商业税收占税收的16%,就业人数超过300万,消费对上海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扩大对国内外的消费吸引力
但是,相比全球城市而言,上海的商业发展还存在差距,我们对外来消费的吸引能力仍然较弱,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去年,整个中国在国外的消费相当于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8万亿左右人民币。去年,上海有近4375万人次前外国外消费,旅行社组织到境外旅行的人数有时增长至50%、60%,人均境外消费2650美元,中国人境外消费是美国人口境外消费数额的2倍多。这表明国内供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抓住上海举办进口博览会的契机,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带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上海与部分世界大都市情况比较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专门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形成与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业文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这代表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雄心壮志。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明确提出,要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不仅要有效满足需求,更要善于创造需求、引领需求。首先,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支持品质消费、时尚消费、服务消费,扩大对国内外消费的吸引力,提高全球消费集聚度,消费服务便利度,形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业。上海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开放的全球重要的节点城市,每天在上海城市的流动人口,包括常住人口超过3000万。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去年进出口人数超过1亿,口岸出入境人员约4375万,而上海人均消费却只有800多美元,吸引境外消费者只有800多万人,在全球城市排名中相对靠后。上海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要争取更多境外消费回流的免税政策,扩大免税店的规模,促进免税政策改革创新,吸引更多游客在上海消费。
集聚来自全球的优质产品,打造品牌商街商圈
其次我们要集聚来自全球的优质商品,发挥进口博览会优势,吸引全国更多优秀商品,引进更有实力的零售商和销售商,实现“足不出沪买全球″的需求。也要联动长三角,打造一个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让更多最新、最潮的消费品出现在上海,要在外滩和上海黄浦江两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品首发地。
第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街商圈,主要打造两条街,重塑“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百年淮海路”形象,打造陆家嘴、豫园等10个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商街。建设多层次差异化区域商圈,打造“后街经济”“夜上海”“女人街”等特色鲜明的海派商业街区。
▲南京路步行街
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时尚之都
第四,打造具有全球辐射力的消费名片。打响“上海购物”的城市品牌,“要购物,到上海”。我们要把“上海购物节”打造成“买全球、卖全球”的推广平台。建设国际时尚之都。上海时尚在二三十年代曾经引领世界潮流,我们要打造更多节庆品牌。改善消费环境,推动长三角市场一体化。
最后,我们要建设一个令人放心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贡献度、消费创新度、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和消费满意度,让境外消费者、境内消费者满意度、体验度显著增强。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体现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体的使命担当,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体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上海更加稳健地步入卓越的全球城市行列。
精彩瞬间
▲四位嘉宾多维度的精彩演讲获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听众提问奖为文汇讲堂即将出版的第4本关联演讲集《大国厚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提供的文创礼品
▲嘉宾与主办方合影
作者:李念金梦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