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月29日电(记者杨思琪)马祖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生前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一生“追光”、科研报国,是他生命的写照。
马祖光1928年出生在北京,后在山东大学求学。1950年,他响应祖国号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同时担任物理教师。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期间,马祖光成功发现了“钠双原子分子第一三重态跃迁”新光谱。这是国际上首次观察到这一谱区的荧光辐射。
然而,当时的外国专家认为,马祖光的成果是使用国外的实验设备取得的,在论文中把马祖光的名字写在了第三位。马祖光据理力争,最终,这项发现被认定只属于他一个人。
“我争的是国家的声誉、国人的尊严。这是中国人做出来的,荣誉应该属于中国。”马祖光说。
在做这个实验时,马祖光两年吃下150斤挂面。别人白天用实验设备,他就瞅准人家休息的时间,从晚6点到次日早9点做实验。回国时,在马祖光的行李箱里,除了衣服和鞋子,只有一大堆笔记本和为实验室购置的小型仪器。他还把省下来的外汇全部上交给国家。“出国的机会和钱是国家给的,我不能用它买自己的东西。”他说。
马祖光科研、治学极为严谨。他受托主编一本激光统编教材时,面对25万字的书稿,他对每一页、每一行,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认真推敲,几易其稿。大家都认为可以付印的时候,他建议再检查一遍:“严谨是做学问最起码的态度!”
从教数十年,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马祖光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先后提出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X光激光、非线性光学技术、红外激光技术和激光空间信息技术等多个颇具创新性的世界前沿科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