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英雄烈士谱专题 > 正文

刘少奇:坚守初心 以人民勤务员自勉

2018-07-11 15:57:05  学习时报    参与评论()人

“我们在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随便接受的”,而是“认为它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才确定接受的”。

苏俄,是那时中国青年寻求救国救民出路的目的地之一。1920年10月,经长沙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介绍,刘少奇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想办法凑齐了路费,准备赴苏俄学习。这年初冬,刘少奇和几个湖南青年一起乘坐江轮,顺江而下,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

上海外国语学社,是刘少奇确立人生信仰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和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人一起,学习俄文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这个时候,《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刚刚出版。译者陈望道常常来学校为学员们授课。除了参加社会活动、学习俄文以外,《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成为刘少奇手不释卷的日常读物。

经历五四运动后思想大潮的洗礼和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初步学习,刘少奇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思想转变,辨明了方向,找到了出路。他回忆说:“我们在当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随便接受的,而是经过了研究、考虑,和无政府主义者辩论之后,认为它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才确定接受的。”

1921年春天,刘少奇同任弼时、萧劲光等十几人从上海启程,历时3个多月,跋涉7000多里,于7月9日抵达莫斯科。不久,刘少奇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国际工人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这年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发生了一件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人的命都不要了,其他就好说了。”

在东方大学,刘少奇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确立了人生信仰。当时的苏俄,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学员每人每天也只有一磅半黑面包,常常感到饥寒交迫。紧张忙碌的学习,困苦交加的生活,思想上的碰撞冲突,有一些人承受不了,当了逃兵。但是,刘少奇却始终信念坚定。他回忆说:“我们当中有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但是我们另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却因此而更加坚定了。”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