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青年时期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宏大志向。2008年,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人工智能专家王献昌、汽车工程专家马芳武、智慧海洋专家崔军红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纷纷回国效力。
踏上祖国的土地后,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400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两个重大项目攻关研究。
归国7年时间里,他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在学生们心中,黄大年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长辈”、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他倾尽心血为国育才,主动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叮嘱学生“出去了要回来,出息了要报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优秀科技人才。
最后清醒的日子,他还倚在床上、打着点滴,为学生们答疑。他记挂团队里的姚永明参评副教授,硬是用颤抖的手,写下一段歪歪扭扭的推荐语。
2017年1月4日傍晚,黄大年内脏出现大出血,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有衰竭倾向。此时,万里之遥的英国,黄大年的外孙降临到这个世上。春伦,是黄大年为他的外孙起的中文名字:长春的春,伦敦的伦。黄大年曾说过,这是他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
1月8日13时38分。正午的阳光照进重症监护室的窗棂,黄大年永远地休息了……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黄大年用他的生命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和一个标杆。有关方面通过组建黄大年式团队、设立黄大年纪念馆、建设黄大年纪念碑、巡演黄大年主题电影和话剧等形式持续纪念黄大年,并全力以赴将黄大年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
两颗小行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了解到,4月底到5月初,将有两颗存在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但不会对地球产生任何影响,公众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