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辛锐:舍身参加革命巾帼不让须眉
辛锐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济南1月5日电(记者滕军伟)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有一所以烈士命名的中学——辛锐中学,这里的学生学辛锐、唱辛锐、颂辛锐,经常以多种形式缅怀这位抗日女英雄。
辛锐原名辛树荷,1918年生于山东省章丘县(现济南市章丘区),出身名门。10岁那年,她跟随时任山东省参议员的祖父辛铸九来到济南,定居在大明湖畔,师从济南名画家黄固源学画。
长城抗战打响之后,各界人士掀起了救亡捐献活动。辛铸九在济南民众教育馆为辛锐举办画展,将义卖所得之款全部捐给了抗日将士和东北的流亡同胞。
七七事变后,日寇直驱黄河北岸,威逼济南。是年8月底,辛锐随父亲辛葭舟离开济南,几经辗转,移居滕县桑村镇。日寇占据滕县后,烧杀奸淫,日甚一日。辛氏一家在有家难归、救国无门的危难时刻,加入了八路军。“参加八路军了,是革命战士了。”辛锐经常这样告诫弟弟和妹妹。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一家人开始了艰苦的军旅生涯,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居无常所,食无定时是常有的事。
部队到达沂水县后,辛锐来到了山东抗日军政干校第二期妇女队学习。她严于律己,每天除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外,休息时还挤时间作画。不久,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山东省妇联推荐辛锐参加该报的筹建工作,“创刊号”报头上的毛泽东木刻像就是出自她手。
1939年,辛锐在党校学习期间,认识了时任副校长的陈明。带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第三天,辛锐回到了中共山东分局筹建的姊妹剧团任团长。在剧团工作期间,辛锐带头实干,亲自编写剧本、担任导演、登台演出,剧团创作的话剧《雷雨》《血路》等深受部队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出动五万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辛锐当时已有身孕5个月,与部分人员隐蔽在大青山的大崮一带,而陈明率60余名机关人员突破敌人防线插入敌后。
11月30日拂晓,中共山东分局和战工会在大青山被围,激战一昼夜。大部分人突出重围,但伤亡惨重,其中率部突围北上的陈明等人不幸遇难。辛锐两个膝盖骨受重伤,被一位老大娘掩护起来。经过休养,辛锐的伤愈合了,但两腿已成残废。她曾多次问身边的同志:“陈明现在何处?怎么不来看我?”同志们一直不忍心把真实情况告诉她。
12月17日,一股撤退的日军包围了辛锐的驻地。情况万分紧急,必须马上转移。四名同志抬着辛锐上了北山,刚出村,枪声大作,日军围了上来。辛锐果断地命令同志们放下她赶快突围。四名同志不忍心这样做,仍然抬着她边打边冲。不料辛锐一跃从担架上滚下来:“你们快走,冲出一个是一个!”这时,敌人已经围上来,狂叫着:“抓活的!抓活的!”辛锐一连扔出两颗手榴弹,敌人倒下数人。突然,一梭子弹飞来,射中辛锐胸部。她强忍着剧痛,靠在一块石头边,怒视敌人,待日军靠近了,她用力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巨响,年仅23岁的辛锐与敌人同归于尽。
《光明日报》(2019年01月06日03版)
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石厂峪村一条南北向的主干路旁,白乙化烈士故居近年来人流不断。院墙里,一棵据说与烈士同龄的枣树今已亭亭如盖,见证着英雄的宏伟一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范筑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留在鲁西北地区组织群众抗日,先后组织建立了多个县的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1938年,为策应武汉会战,先后两次组织部队攻击驻守在济南的日军
)“血染黄沙誓要中华得解放,烈火永生待我九州尽欢颜”,这副悬挂在赵伊坪故居门口的对联,彰显着烈士的英勇无畏与爱国情怀。距故居不远,河南省漯河市烈士陵园内苍松环抱,翠柏林立,赵伊坪烈士的纪念碑竖立在此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镇中心花园的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青铜雕像,铜像身披戎装,一手叉腰凝望前方。他就是抗日英雄武士敏将军,一生为中华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直到跃马前线与日军鏖战为国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在上海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李白,以他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中的李侠对党忠心耿耿、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事迹,真实地再现了李白烈士短暂却光辉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