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2018-05-11 10:24:33 中国网

中国网斗玉5月10日讯(记者吴佳潼)“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第一站——西藏行5月10日来到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西藏山南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探寻珞巴族文化的传承,并观看原创原生态珞巴族歌舞《犀鸟之魂》。

珞巴族群体全世界共34万人,其中有3000余名珞巴族人生活在我国西藏自治区。斗玉珞巴民族乡位于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东北方向,是隆子县六个边境乡之一,也是山南唯一的珞巴族群众聚集地,共有珞巴族人215人,占全村人口34%。

珞巴族是游猎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主要以在原始森林中打猎为生,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如珞巴语、珞巴刀舞、珞巴服饰、珞巴刀等。

据了解,斗玉珞巴民族文化乡于2010年10月开始申请,并在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族男子随身佩戴的长刀。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珞巴刀和弓箭:珞巴族男子日常装备

初入珞巴民族乡,首先吸引人注意的是男子身上佩戴的长刀。“长刀和弓箭是珞巴男子随身携带的重要武器和基本工具。”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副乡长扎西央金告诉中国网记者。

“珞巴刀是纯手工打造的,它的加工方式和原材料都不同于藏刀。”山南市隆子县政协副主席、斗玉乡党委书记王平对中国网记者说:“佩戴长刀不仅为了显示男子的阳刚之气,更是因为珞巴民族游猎特点,方便狩猎或用作生活工具,例如砍树起房造屋等。”

除长刀外,珞巴男子使用弓箭的技术也极其高超和娴熟,弓箭也是珞巴男子不能离身的物品之一。

2016年,斗玉乡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珞巴刀是地区级文物保护手工艺品,“珞巴刀舞”也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族服饰,左为珞巴族男子穿着服饰,右为珞巴族女子穿着服饰。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珞巴族服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珞巴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珞巴族服饰男女有相同也有不同,黑白相间的颜色男女通用的。据王平介绍,“男子一般用黑白相间的条纹为主要,以方便狩猎和融入大自然。而女子在黑白相间的基础上,会适当嵌入彩色。”

男子一般穿戴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套头式,并配以长刀和弓箭。女子一般为无袖窄领对襟上衣,原料为麻布,下身着紧身筒裙长度过膝,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

珞巴族人喜欢在脖子上穿戴相应装饰。“珞巴族人佩戴的项链装饰,可以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如果项链圈数越多,就代表这个家庭越富有,反之则稍微逊色。”王平说。

“以前为了狩猎方便,多数珞巴族人都穿着草鞋。”王平对记者讲述起珞巴族人鞋子的变化,“现在随着生活的变化,已经完全不同了,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布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斗玉珞巴民族乡有4位传承人。“我们正在培养新的传承人,让珞巴族服饰传承下去。”扎西央金说。

珞巴语言:没有文字仅靠口口相传

珞巴语言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传承方式比较独特,只能靠口口相传,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展开。如果单纯用文字传承,是做不到的。”王平介绍。

在2015-2016年间,斗玉珞巴族人工搜集了近3000个珞巴语言和单词,并专门出版了相关书籍。

学校里开设了珞巴语言课程,学生们从零开始,系统接触珞巴语。“这样的教授方式以前是没有的。”王平说。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犀鸟之魂》原创原生态歌舞,这样的动作寓意“背负很重的东西向山里走”。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珞巴文化:《犀鸟之魂》原创原生态歌舞

时至5月,西藏的天气依旧很凉,表演者们赤着脚,穿着珞巴族服饰,为观众们献上原生态歌舞《犀鸟之魂》。

据了解,2014年,《犀鸟之魂》在西藏藏历新年晚会上获得成功,让更多人了解了珞巴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用这种新颖的方式和手段来保护及推广民族文化,效果是很明显的。”扎西央金对记者表示,“这样原生态创作的舞蹈演出,可以更好地推动受众了解珞巴族文化。”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61岁的珞巴族老人猛发(左)和58岁的珞巴族老人达瓦向记者介绍《犀鸟之魂》的创作来源和故事。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犀鸟之魂》创作来源是珞巴族始祖阿布达尼在营救了一只母犀鸟后,母犀鸟一直保护他报恩的故事。”58岁的珞巴族老人达瓦介绍到。有关犀鸟的故事只在族人世代口述的传说中,文字书籍中并无记载。

“犀鸟是珞巴民族的图腾,希望它能保护我们,我们就是用舞蹈表达这个主题。”《犀鸟之魂》表演者女领舞益西曲珍告诉中国网记者。

像《犀鸟之魂》这样反映珞巴民族文化的歌舞还有很多。“我们有十余个这样的歌舞,来让大家更好了解珞巴族文化。”王平说。

除了用歌舞的方式传扬珞巴族文化,珞巴民族乡在2015年确立“玉罗节”(相当于汉族农历新年)。“节日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发展珞巴文化。”扎西央金说。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以前,珞巴民族族人游猎用的装水和装酒的器皿(左)以及装螃蟹用的手工编织的“小竹筐”(右)。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四项收入让珞巴族人生活更幸福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随着党和国家政策日趋完善,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原始森林等的保护,珞巴族人已不再游猎为生。”王平说。

以前,珞巴族人游猎是为了生存。而今,没有了游猎生活,珞巴族人也有自己的收入方式,包括政府补贴、虫草收入、务工收入、农牧业收入等。

农牧业收入目前依然为珞巴族人收入的来源之一。

作为政府补贴,方式多样,例如边民补贴、生物多样性保护补贴、草场保护补贴等,这些补助都直接发到老百姓手中。

虫草是生长在这个地区的珍贵药材。“每年全乡虫草收入在200万元左右。在斗玉乡,一根虫草大概30-50元钱。”王平介绍。

“我们会有一些劳务输出,乡民务工所得也是收入的关键。”扎西央金说。

收入的多样性让珞巴族人的生活渐渐丰富起来,不再是游猎为生,而是让生活更多样化,也更富裕。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斗玉第一批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新建房屋。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珞巴族未来:边境小康村建设

“虽然地处偏远,但离国家好政策很近。”扎西央金说,“群众的收入提高了,大家都住进了漂亮舒适的房子。有了好政策,各民族兄弟要撸起袖子搞建设、奔小康。”

为了让乡亲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又不失传统风貌,“新改造后的房屋使用铝制材料,仿制了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防火、防水,住起来更舒适了。”扎西央金说。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斗玉第一批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新建房屋,37岁的珞巴族人格桑拉姆是女户主。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2014年,斗玉第一批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新建房屋开始建设,37岁的珞巴族人格桑拉姆是23户新建房中的一户。“以前我们住的是老房子,土木结构,一共190平方米左右。现在房子有255.32平方米,比以前大多了,特别舒适。”格桑拉姆边说边露出幸福的神色。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2018年,斗玉第二批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新房屋建设展开,图为即将重新建设的房屋,将旧房屋拆除。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第二批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新房屋建设已于2018年开展,将有33户人家住进新房。”扎西央金说。

“党和政府对边境小康村的关怀让我住上了自己想住的房子,孩子们也在外面上学了,未来生活一定更好,我特别感谢特别满足。”格桑拉姆说。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族原生态歌舞《犀鸟之魂》。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族原生态歌舞《犀鸟之魂》,图中男子们刀的摆法寓意着屋顶遮风挡雨。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族原生态歌舞《犀鸟之魂》。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族原生态歌舞《犀鸟之魂》。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族原生态歌舞《犀鸟之魂》。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族原生态歌舞《犀鸟之魂》。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原乡广场,地面的黄色代表哈达。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之一珞巴族:民族乡里谈幸福

珞巴原乡广场,像这样的柱子一共有8个,代表“八宝”。中国网记者吴佳潼摄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为您推荐:

在平凡岗位铸就新时代英雄精神

2019-04-30 16:09:09 英雄

国风新时代 中华正少年

2019-04-23 08:33:00 国风音乐节

《求是》:论新时代

2019-01-03 11:33:35 新时代

在新时代把握新要求

2018-12-29 10:10:17 新时代

在新时代向着梦想前进(思想纵横)

2019-01-07 14:39:41 新时代

辛识平:新时代最美的风景

2019-02-26 17:07:00 奋斗

清明祭英烈 奋进新时代

2019-04-04 16:33:00 西藏

唱响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2019-01-14 16:34:28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