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秋收季节,李兴光和妻子每天早早地离开双拉安置点新屋,骑摩托车,过铁索桥,至怒江对面山脚,停好车,爬上山,收割玉米、草果等。
记者沿着七拐八弯的石头路,登上山腰树林深处,一栋高高的吊脚木板屋陡然出现在头顶。楼上走廊晾满衣服,楼下一群鸡低头刨食,一头猪躺在猪圈。这是李兴光祖辈几代人居住的地方,屋旁玉米地用竹木、铁丝围起来。
自从全家搬进山下双拉村异地安置点,这栋残旧发黑的木屋经批准改成“生产用房”,供他们上山劳作时歇脚,偶尔也可以过夜。但是,毕竟故土难舍,他们只要有空,总喜欢来山上木屋坐坐,找点活干。
“这一片处在生态规划线之下,允许种庄稼。我们家种了七八亩玉米和荞麦、70多亩草果。”50来岁的李兴光光着膀子坐在门口,笑眯眯地说,“我们这个村民小组叫吓卡村,57户都是怒族,属贡山县丙中洛镇双拉村委会,现在都搬下山了。”
交谈中得知,李兴光一家4口,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女儿在镇里读初三。他们是2013年建档立卡户,2018年搬到双拉安置点一栋80平方米新屋。“新房子好,不怕下大雨、出危险,只是不能喂猪、养鸡、种菜,有点不习惯。”李兴光说,他和妻子平时每天上山喂鸡、喂猪,从安置点到山脚,骑摩托车得半个小时,走上山又得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