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2020-09-14 14:57:15 新华网

新华社甘肃积石山青海循化9月13日电 题: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

甘肃和青海交界处,有一系列山峰绵延50公里,传说是女娲堆积石头而成,人们称之为“积石山”,这也是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的标志性山脉。

山两侧,一边是甘肃积石山,一边是青海循化,两个县居住着人口约2万和10.1万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同属我国28个少小民族。

在黄河边生活数百年的这两个民族,世代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不少群众生活贫困。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和政府支持下,两个山水相邻、习俗相近的民族,发生了什么变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5)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这是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拍摄的黄河循化段(无人机照片,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1)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这是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的山脉局部(无人机照片,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千锤百炼”与“辣味十足”

炙热的火炉上,制作保安腰刀使用的钢铁片被烧得通红。马尕主麻两鬓的汗珠滴到滚烫的刀片上,发出“吱吱”的声响。41岁的他个头中等、皮肤黝黑,打刀已20多年。

“小时候家里穷,我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以打刀谋生,以前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一年忙300多天。”家住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马尕主麻,是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传承人。

镇里大墩、梅坡、甘河滩三个村子,被称为“保安三庄”,是保安族群众聚集区。腰刀,是保安族的宝贝。

“打刀是个辛苦活,但腰刀可交换牧民的牛羊,也可买卖,贴补家用。”在马尕主麻记忆中,以前村落里,人们谋生的方法似乎只有抡锤打刀。

过去,一把腰刀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纯手工打制,花费数周甚至数月。2006年,保安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打磨、抛光等工序可由机器完成。马尕主麻自家的小院里,破旧的土炉子和生锈的铁锤旁,是崭新的打刀器械和标准化的操作台。

“我招了50多名学徒,大部分是贫困户,还有一些残疾人,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可以稳定脱贫,还能把民族技艺传下去。”他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图文互动)(2)甘青交界处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脱贫故事

工人在马尕主麻开办的扶贫车间锻造腰刀(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