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鸽粪积肥林下宝 “大棚”丰收效益好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鸽粪积肥林下宝 “大棚”丰收效益好
2020-07-16 10:43:49 北京头条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福建闽东以“林”振兴的做法给予肯定。事实上,位于北京大兴区最东边的长子营镇小黑垡村也通过林下经济,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增收致富路。村里曾经的低收入户李树合一家,背靠着森林、借助着树荫,从2014年到2019年的5年间家庭年收入提高了近15倍。

微信图片_20200716073945.jpg

7月13日,京城阴雨连绵,小黑垡村村口的百里花海花开正旺,格桑花、太阳花、百合花……雨中更显妖娆鲜艳。村东头林间,刚出土的洋葱的甜香扑鼻而来,百余村民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今年,小黑垡村借助院镇合作优势,引进北京市农科院优产优质洋葱品种,在林间种植近70万株洋葱,总面积约45亩,经过村民们3个月精心浇水、施肥、除草,迎来了大丰收。洋葱预计产量能达到40万斤,直接经济收入超过30多万元。

微信图片_20200716073956.jpg

60岁的李树合,虽然腿部残疾,但身体硬朗,也不耽误干农活。收满一袋50多斤的洋葱并运送上车,他一个人一上午就能装40多袋。“我身体患病,不能外出务工,现在林地里帮着村里收洋葱,活儿轻省不说,一天能赚个百八十的,兼顾家里的生活。通过林间务工,我和老伴每年能赚6万元。”李树合一语道出了“干得起劲”的原因,现在的生活让他有了奔头和指望。

微信图片_20200716073923.jpg

而6年前,李树合与老伴的收入,全部靠一年每亩1500元的土地流转金,家庭年收入仅4000多元。“儿子结婚我们都拿不出像样的彩礼,拼拼凑凑找亲戚朋友借了钱,才勉强给孩子办了婚礼。”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李树合紧锁眉头。20多年前李树合因故落下终身残疾,为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他经常在家里一坐就是一天,闷闷不乐。

而转机就出现在2014年。“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2014年初春的一个晚上,李树合正在家看央视《新闻联播》,电视播出了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听到这段话,李树合看到家门口行行银杏绿树成荫,这不就是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但如何变成实际的收入却大惑不解。其实就在这一年,村委班子早已经将目光锁定在闲置已久的2200多亩退耕林地上,并确立了林下经济这一发展定位。

微信图片_20200716073939.jpg

这一年,村里与企业合作在林下种植万寿菊,但村民们对种菊花心里没底。“种菊花能挣钱吗?我这腿脚不好,别最后活也干了却白受累。”和其他村民一样,起初李树合持观望态度。最终老街坊徐树芝的“变化”改变了他的想法。此前农闲时间常在牌友家玩牌的徐树芝“一反常态”,到了菊花收获的季节,他每天准时早上6点出门到地里采摘,不辞辛苦干10多个小时,将菊花以8毛钱每公斤的价格“卖”给企业提炼天然叶黄素,每天能挣近200元钱,收成时挣了近1万元。

看到老街坊们因为付出劳动换来了“真金白银”的回报,李树合也“心动”了,但又怕自己的身体不便给别人添麻烦。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仿佛读懂了他的心,主动找到他,为他和老伴一家人“量身定制”了林下工作。

从2015年起,他和老伴每天到林下种植基地帮助清理农作物杂草,打扫卫生,并且在村里的助残基地泰丰肉鸽养殖合作社帮助喂鸽子、清理鸽子粪便积肥、运送鸽子肥。不仅如此,作为村经济合作社成员,他和老伴每年年底都可以参与村里林下经济得来收益的分红。

微信图片_20200716073935.jpg

“我们村的林下经济种植的品种越来越多了,培育了97个大棚的食用菌、120亩百合、45亩洋葱,洋葱收成后,林下又要种上近40亩的胡萝卜。”李树合给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算着村里大的种植账,也拿出了自己的“小账本”,除了他和老伴在肉鸽养殖合作社每年固定每人收入17000多元,加上参与林下劳动获得的收益,老夫妇俩一年能挣6万元。

“村里通过林下经济的收益每年都增加,我和老伴的收入也能逐年递增1万至2万元。”通过力所能及的劳作,2018年,李树合一家人实现稳定“脱低”,还上了借款,生活压力减少,此前沉默寡言的他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想都不敢想,背靠着家门口这片‘树荫’,过上这么富足的生活。”

“脱低”后还要向“智能化村庄”迈进

373户村民,低收入农户就有230户,残疾人140余人……2014年前的小黑垡村不仅环境脏乱差、村民也“软弱涣散”。从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故乡避而不谈,毕业后更不愿意回村生活、工作。2016年,这里成了大兴区唯一市级低收入村。

“80后”村党支部书记韩森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他带领全村致富的第一招就是将目光聚焦在村里2000多亩林地上,确定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定位。2016年,小黑垡林下管护队接管了2200余亩林地平原造林的养护工作,吸收72名村民参与林下管护工作,每人每年增收约28000元;成立村级保洁队,解决10户低收入户就业,每人每年增收约25000元。

近些年来,小黑垡村林下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发展多元化的特色农业产业,蘑菇、百合花、洋葱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如今,小黑垡村林下立体生态农业已逐步建立,成为低收入村“脱低不返低”的重要产业支撑,并在2019年底提前“脱低”。

韩森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小黑垡村的农村建设将不会止步于“脱低”,而是要建立智能化村庄管理体系,用5年的时间,将村民每家每户的收入、家庭情况、防控措施等建立“大数据”系统,实现“一键呼叫”,对村民有应必答。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