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2020-07-10 10:57:40 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7月8日电 题: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新华社记者史林静、汪亚

“手指不要抓弓太紧”“用小臂轻轻带动手腕”……周末,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内,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平稳的钢琴声配合着小提琴音,合奏出一曲《我和我的祖国》。

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年轻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排练合奏曲目(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32岁的音乐老师张婷婷一边打着拍子,一边给孩子们讲授提琴技法。

张婷婷出生在确山县双河镇的农民家庭,从小喜欢音乐,可在她印象里,当时就读的小学里唯一的乐器就是一架脚踏琴,整个镇也没有一家琴行。

曾经,确山县的老百姓,也没几个人熟悉提琴。但如今,这里年产提琴约40万把,造出了中国80%的手工制作中高档提琴。

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打磨琴头(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农家山乡竟成了洋气的“提琴之乡”,这变化要从第一批丢下锄头到北京提琴厂打工的确山农民说起。

王金堂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确山县竹沟镇竹沟村的王金堂,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经济来源仅靠着8亩贫瘠的山地。每年紧巴巴的收成,只能换来一眼望不到头的苦贫。1984年春天,16岁的王金堂痛下决心,用一袋麦子换来车票,再揣上亲戚帮衬的粮票,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绿皮车”,丢掉锄头当起了“北漂”。

“刷盘子、工地搬砖、蹬三轮卖菜,啥都干过。”王金堂说,后来经老乡介绍,他进入北京一家提琴厂当学徒。靠着一股子韧劲和拼劲,5年后,手艺日渐成熟的王金堂开起提琴制造作坊。后来,老乡带老乡,越来越多的确山人来到北京从事提琴制作。

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

↑工人在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提琴产业园提琴生产车间检查提琴质量(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