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已经有很多大国去过中东。他们留下的遗产中,有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也有分治、分歧与战火。现在的中国,能给中东带去什么?
很显然,中国不会带着飞机大炮去,不会以推行自己价值观为名、以提供机枪和炸弹为方式去,也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姿态去。至于西方一会儿说“只顾赚钱不讲是非和道义”,一会儿又说只会砸钱当冤大头”,那就说呗。
其实,答案早就有了。1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个文件:《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这也是建国以来,中国首次对阿拉伯国家发布整体的政策框架。需要注意的是,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
这份文件明确提到,“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和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提出的中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下,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加强产能合作等倡议得到阿拉伯国家积极响应”。同样,对于非阿拉伯国家的其他中东国家,也不会偏离这一框架。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定位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就是要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式,通过“战略对接”,打破西方国际关系中传统的新兴大国用武力打破现有国际关系格局的魔咒,与中东实现共同发展。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来,持有“文明冲突”论的人士,针对中东困局提出的一个原因就是“中东未来有大量的青壮年,经济发展迟滞,因此无所事事会被极端主义所蛊惑”;而中国显然不这么看。
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一战时,劳伦斯就注意到,阿拉伯国家对于西方有种根深蒂固的宗教抵触感;十字军东征的阴影始终在他们的心中挥之不去。中国显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相反,中国历来倡导的尊重当地人民的选择和价值观,和当地文明没有冲突;中国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吸收当地劳动力的建议,为中东改善社会发展提供了帮助,也很难招致“对侵略者的仇恨”(个别如ISIS这种具有“反社会人格”的极端主义团伙另当别论)。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东一向认为,中国是一个中立和公正的伙伴——一直以来,中国都力求坚持客观的态度、引导各方以政治对话和谈判的方式,化解彼此分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推行的贸易、和平,才是真正挖掉“极端主义”温床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国家间良性交流合作的地区很少有不稳定的。这一点,欧盟和东盟已经证明过了。
中国既然已经是世界大国了,世界人民都在盼望中国为中东和平做点什么,那么我们就该“当仁不让”,负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但是,我们不会走前面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老路,即便是新路的成本可能比较高,我们也要趟出来。作为大国,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更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