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今天,鲜花献给英烈 > 正文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写在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之际(2)

“烽烟早已消散,但记忆不会冲淡。”卞康全说,“正是先烈们的牺牲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愿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守护这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尊崇,那激荡天地间的英雄之气

9月2日,秋日的沈阳天高云淡。

11时26分,一架从韩国仁川国际机场起飞的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稳稳地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机上搭载的,是10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写在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之际

9月2日,志愿军烈士的遗骸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这是我国从2014年起,连续第8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8年来,总计有825名烈士忠魂还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一个英魂蕴藏的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国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从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维护不断加强,到保护英雄烈士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再到烈属抚恤标准不断提高,尊崇英烈、捍卫英烈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英烈精神正融入民族血脉,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年,他们为了我们牺牲;现在,请为他们做一件事。”

2021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发起“为烈士寻亲”活动,受到网友广泛关注。

点赞、评论、转发……首批100名长期无亲属祭扫的烈士信息一经公布,迅速在网络平台传播开来,人们积极参与表达对烈士深沉的敬意。

目前,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65位烈士的亲属已成功被找到。这些亲属中,有的知道烈士牺牲但一直不了解详情,有的曾寻找过烈士安葬地但未果,有的在几十年前祭扫过却因种种原因断了联系……

“为烈士寻亲,是对英烈最好的尊崇,更是一次生动的红色教育。”一位军史专家这样评价。

烈士纪念设施是缅怀英烈、开展英烈学习教育的重要依托。

临近烈士纪念日,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尚志乡的赵尚志烈士陵园里,前来祭扫的群众络绎不绝。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写在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之际

这是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赵尚志纪念馆(9月18日摄)。新华社发

阳光照耀下,纪念碑上“赵尚志烈士永垂不朽”9个大字熠熠生辉,更显庄严肃穆。

“吃草根、树皮,在冰天雪地里风餐露宿,革命先辈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拼搏奋斗,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前来祭拜烈士的辽阳市柳条寨镇中学学生高瑞泽说,要学习英烈不怕困难、矢志报国的精神,为强国梦想而努力奋斗。

烈士纪念设施是共和国红色基因库。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部指导各地不断加大相关设施建设管护力度,推动省级及以上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在地市级实现全覆盖。

与此同时,在重要时间节点到烈士陵园祭扫已成为许多群众自发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清明期间各地烈士陵园接待现场祭扫群众808万人次,代烈属祭扫近1万人次。

一片片陵园,一座座丰碑,传颂着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一束鲜花,一份缅怀,英烈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儿女心中。

传承,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建党百年之际,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祭扫者来来往往。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写在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之际

5月31日,在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电视剧《觉醒年代》演员在现场分享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的英雄事迹。新华社记者王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