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族青年在北京:有人被喊“恐怖分子”(4)

2014-05-28 10:40:56    中国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帕提曼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一次,帕提曼和同学去一个小朋友家做作业,小主人告诉家里的大人,“马丽丽语文(汉语-记者注)考试得了第二名”。阿姨问:“那谁是第一名啊?”另一个同学说:“她,帕提曼!”说着大家都看向了她。

    “那时觉得特别开心,毕竟是汉语,并不是我们所擅长的,但自己还是把它学好了”。帕提曼笑着说。

    研究生毕业后,帕提曼回到新疆教育学院任教,3年后,又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古丽(化名)也和帕提曼一样,曾经在新疆工作过,然后到法国留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回国后,进入北京一所知名的三甲医院。

    作为整个北京医疗系统里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医生,古丽已经习惯了早早被人熟识。

    “你是外国人吗?”

    “不是啊,我是新疆的,我是维吾尔族。”

    “哇,那你太厉害了,你肯定是你们民族特别优秀的人。”

    这样的对话,在病人与古丽之间进行过很多次。有时,病人还会冲她竖起大拇指。这让古丽感到无比自豪。“感觉是为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争了光。”

    比起高学历的帕提曼和古丽,库尔班江出疆的路途则要曲折得多。

    因为父亲生意遭遇变故。2001年,时年19岁的库尔班江刚从博州师范学院中专毕业,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我是家里的老大,我得养家糊口。”库尔班江有一个在上大学的妹妹、两个分别读高中和小学五年级的弟弟。那时候的他,唯一的念头就是想赚钱。

    上学的时候,库尔班江就喜欢摄影。回到家乡和田,在一所学校附近给别人拍照赚钱。此后,他又上石河子学艺,在乌鲁木齐打工,再回到和田开话吧,做玉石生意。3年多的时间,一直在辗转,直到结识了一对从北京新疆拍纪录片的夫妇。

    这对夫妇,一个是汉族,一个是蒙古族,后来成了库尔班江的干爹干娘。

    2004年,父亲重新振作接手了玉石生意。一直热爱摄影的库尔班江,便跟随干爹干娘去了库尔勒的胡杨林,拍摄《森林之歌》。

    这是库尔班江第一次接触纪录片。一年半的时间,片子拍完了。干爹问库尔班江,“你之后打算干吗?是继续做生意还是怎么样?”

    “我想上学。” 库尔班江回答说。

    2006年8月,库尔班江告别了家人,离开新疆,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记者注)做了一名旁听生。

    在学校的日子,库尔班江把全部的时间都拿来“蹭课”。

    “我的汉语也不好,以前上的一直都是维吾尔族学校,读中专学汉语专业的时候,能讲的汉语也不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