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族青年在北京:有人被喊“恐怖分子”(3)

2014-05-28 10:40:56    中国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库尔班江·赛买提就想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我们新疆人不光是卖切糕的、打馕的、烤肉的,这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库尔班江是一名维吾尔族摄像师,如今正在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新疆部分的拍摄就有他的参与。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库尔班江正在上海拍摄。他即将面世的书-《我从新疆来》中,将记录100位新疆各民族人的故事。

    “镜头中的人物用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平凡却不普通的故事,对'新疆人'这个词的异化进行着小小的抗争。” 他在微博中这样介绍。

    然而,“昆明事件”的发生,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暴徒”,这个新贴在新疆人身上的标签让库尔班江难受。彼时,只完成了30个人的拍摄,但库尔班江忍不住了,“不行,我必须现在就把这些内容发出来,让普通百姓真正了解新疆人,让他们知道,新疆人在各行各业作着贡献。”

    就这样,医生、律师、公司高管、工程师……库尔班江用镜头记录下来的人,在他的实名微博上一个个走了出来。

    做着同样事情的还有阿利甫·亚克甫,这个26岁的维吾尔族小伙儿,是微博“在北京新疆人”的运营者。

    “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希望搭建一个互帮互助、互相了解的小平台,为内地的朋友介绍新疆,也为新疆的同胞介绍北京。”

    2013年6月21日,阿利甫注册了这个微博。截至今年5月25日,“在北京新疆人”已经有14231个粉丝,发了727条微博。

    “现在的粉丝是以新疆人为主,其实我希望能有更多其他省份的网友关注,因为确实有不少新疆之外的人对新疆有恐惧和隔阂,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宣传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大家看到新疆人是热情好客、团结友爱的。”阿利甫说。

    我从新疆来,跨越3000公里去追梦

    很多在内地的新疆人,都是先由一串问题开始,而后才被周围的人所熟识的。

    “你们出门都骑马吗?”“你们每天都要扎40个小辫子吗?”“你们的衣服都是花衣服吗?”“你们那里都是沙漠吗?”

    2001年,帕提曼·阿不力克木离开新疆,到西北民族大学求学。和同学初识的日子,基本都在回答这类问题。

    今年29岁的她,来自新疆库车县。父亲在库车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母亲是国家二级舞蹈演员,双胞胎哥哥是库车县公安局的一名警察。

    “在库车,我们这样的家庭算是教育背景比较好的。父母都是大学生,所以他们对我和哥哥的教育理念也很不同。”

    帕提曼和哥哥从小就上的是汉族学校。上世纪90年代初,维吾尔族家庭主动让孩子上汉族学校的并不多。

    “你们不要觉得自己和汉族同学有什么不同,你们要和他们一样优秀”。帕提曼说,这是父亲在教育她跟哥哥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