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区还有2个扶贫车间,一个做服装加工,另一个做我们地方特色的‘唐娃娃’。”说话间,罗应和从背包里拿出了两个“唐娃娃”,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了起来,“黔南州是苗族、布依族混居,我想把少数民族文化也从大山里搬出来。”据他介绍,“唐娃娃”扶贫车间作为民族文创产业,今年已经接到了100万元的订单,员工月收入达1800-2500元。
同村的王华平,家有年近古稀的父母,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过去只能靠低保度日。直到参加“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夜校”,他掌握了一定的电工技能,顺利成为一名企业工人。如今的王华平,工作认真,也渐渐存下积蓄,有了自己的小家。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帮助358万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
“这就是满满的幸福”
“早就想搬出来了!”罗应和说,过去在山上住的时候只能靠采草药勉强维持生计,一年到头也没几个钱,从小他就立志一定要走出大山。“搬出来快5年了,大家的生活好了,工作也有了。我们村24户中23户都买了小汽车,这就是满满的幸福啊!”
走出大山搬入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过上了新生活。崭新的楼房,现代化的社区,便捷的交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劲头更足。
“我爸现在可爱炫耀了!”王维说,有一天妈妈“气哄哄”地给她打电话:“你爸又跟我炫耀他会用电脑!我也要学电脑,你回来赶紧教教我!”搬迁后,王维父亲在社区找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平日负责收水电费,有了固定工资。年底家里还能收到产业扶贫的分红,哥哥毕业后有了稳定的工作,学校对王维也有相应的补助政策,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当然,适应新生活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搬迁户几十年没出过大山。”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古宜镇鼓楼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显清介绍,三江县一共有16个民族,“思想要跟进,生活习俗也要改变。即使是垃圾清洁这种很微小的工作,都需要跟大家面对面沟通。工作做久了,我发现不仅年轻人适应了,中老年人也慢慢习惯、喜欢上了现在的生活环境。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超过30%。
走出大山搬进新房,有活儿干有钱挣,大伙儿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