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一个多月的走访下来,马天发现了村里的许多陋习。“厚葬薄养、高价彩礼、不讲卫生……为了逐步破除这些陈规陋习,我们探索成立‘道德银行’,修订村规民约。将‘援建资金’变‘奖金’、‘慰问品’变‘奖品’,通过道德积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形成良好风气。”说到这里,马天回忆起他到村后遇到的第一场丧事。
“当时村里的一家贫苦户拉马有惹母亲病逝,受传统观念束缚、害怕邻居的议论,尽管家境贫寒,但在操办丧事时,仍决定要杀20头牛。“得知此事后,马天带领村干部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尽管如此,但这户人家依旧没有松口的意思。后来马天请来了村里的德古(彝族德高望重的调解员),从早上9点说到晚上11点,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后来这家人依照村规标准办了丧事,不但没有铺张浪费,还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而像这样的案例,在马天驻村的五年时间里,不胜枚举。
2016年,火普村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截至目前,全村共建贫困户安全住房79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41套,已入住79套,拆旧复垦79套。而在搬迁安置的同时,火普村结合本地种养传统,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引入良种良法,改革生态组织方式,成立“涪火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2017年建设30个牛圈共900平方米,利用帮扶资金购买20头基础母牛,由20户贫困户领养,共卖出小牛6.24万元;建设集体经济大棚24.43亩,土地流转17户,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菌菜轮种”(羊肚菌和高山蔬菜)的种植模式,累计获利39.4万元。2020年,棚内还试种了香菇和灵芝并获得成功。
火普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曾远旭介绍村内现况。(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除此之外,在驻村工作队与当地村支两委的引导下,火普村民克服“不懂汉语”的心理障碍,开始到外地务工。“对于外出务工的村民,我们每年都会给大家报销一次往返差旅费,力求通过一个人,带动多个人。”马天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火普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8人,其中贫困户42人,务工工种主要包括电子厂、电杆线路、驾驶、建筑。
“以前靠种地为生的我,现在成了村里的水管管理员,一年有六千元的工资补贴,算上土地流转费用,家里仅我一人的收入就超过一万元。”说到这里,吉地尔子的脸上满是笑意。
今年5月,马天结束了自己五年的驻村工作,回到了西昌市。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地百姓纷纷“请愿”,希望他们眼中这位“最好的书记”能够再留一年。“来到火普村五年,这里已经成了我第二个家,记得回去不到一个月,十几个村民就自发坐车来到西昌看我,当时真的很感动。”说到这里,马天的眼眶微微泛红。
火普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马天向记者讲述驻村经历。(中国台湾网尹赛楠摄)
生活中,对于幸福的定义,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
吉地尔子的幸福,也许是过年杀猪时的喜悦感;
马天的幸福,也许是让贫困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成就感。
而在昭觉,还有更多脱贫致富后的幸福笑脸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这里,只是通往幸福的第一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