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的第一个“口”,就是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型。本打算扩大万寿菊种植面积,可是由于环保问题,上级下令停止发展这一产业。“怎么办?转型吧。都说养牛这几年行情很好,我们决定发展牛产业。”关口村支书马文荣接着介绍道:2019年村集体拿两年种万寿菊的盈利的七十多万元买了67头西门塔牛,建起了“母牛银行”,即把小牛犊分发到建档立卡户,谁养牛犊,牛归谁。出栏后,比如纯收益是3000元,村集体30%利润,其余70%归农户。
“去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村里合作社1分钱没花分得4头小牛犊”,41岁的建档立卡户海恒治满脸笑容:“没想到今年又下了4头小牛犊,卖掉后除去按合同给村集体的2800元,俺家纯赚2万元,这是俺家过去养30只羊效益的四倍……这么多年了,头一次挣得快手钱”。
再度转型成功,使得全村建档立卡户都与海恒治家一样赚到了“快手钱”。谈到未来打算,马文荣信心百倍。明年全村将扩大牛、羊的养殖规模,西门塔尔牛将增至300头,另外再流转1800荒地发展青贮玉米,通过掌握青贮玉米秸秆的深加工技术,将秸秆外销周边县区,村集体收入两年内有望增至百万元。
走出关口村,记者心里很不平静。同样是国家给村集体200万启动资金,但是花法和打法不一样。有的村是通过成立股东大会,村上发展产业的收益当年分红给村民;关口村的打法是,用两年种植万寿菊的钱统一用来买牛,通过把牛犊分给建档立卡户的方式,农民以这种方式享受分红,从贫困户获得收益看,肯定是关口村的做法扶贫效果更好。
精准扶贫倒计时也好,冲刺最后1公里也罢,实践出真知。正是扶贫解困工程使得乡村干部在实践中学会闯“关”把“口”,继而不断更新自己头脑中的发展理念。为彭阳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