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从‘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经营转型,才能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昌吉市财政局驻二六工镇幸福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崔炳华说。
传统零散种植模式土地产值低,大型机械施展不开,科技服务难普及,土地产出打折扣,经济效益还不高。工作队和村“两委”从土地规模化经营入手,鼓励村民“带地入社、土地入股”,整合全村3.75万亩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产值,解放劳动力。
种植大户戴德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她成立了雨轩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9000亩地主要种植玉米、番茄和色素辣椒,在种植管理上统一品种,实行早播、水肥、化控、机采机收,既提高产量,又降低成本。
工作队还帮助合作社推广智慧农业,3800亩番茄地用上了田间灌溉管理系统,用手机监测墒情,自动上水上肥,番茄产量由过去的每亩7吨提高到10吨。当年参与土地流转的50多户村民,户均年分红2.4万余元。
村民李枭将家里8.8亩地转给合作社,每年不仅有5600元的保底分红,还能腾出时间务工增收。“现在农民种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合作社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科学管理,收入比单纯打工或自己种地高出一大截,这是从未有过的好事。”李枭说。
因地制宜土刨金
“同样一亩地,种植山药收入比棉花高7000多元,去年亩产收益1.5万元左右,今年我和其他4个村民合伙包了800亩地种山药,有了去年的经验和工作队的帮助,相信今年山药长势会更好。”六工镇十三户村种植户李大霞说。
十三户村以前主要以种植棉花、鲜食玉米、白菜等为主,投入大,经济效益不明显。2019年,昌吉市行政审批局、市委网信办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邀请农业专家对土壤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当地无霜期长、土质肥沃疏松、沙质壤土的实际,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山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