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松仁、徐天兰(均系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让各族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庄严承诺。近年来,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毛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这些可喜变化和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极大鼓舞了未脱贫地区和人民的信心,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上下啃下脱贫“硬骨头”的决心。
在2020年剩余的时间里,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既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大考。唯有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才能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要在根子上想办法,以思想文化建设引领脱贫致富。一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让党的扶贫政策、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激起勇于脱贫的勇气、摆脱贫困的志气,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从文化方面做更深层次的帮扶工作,去除“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和“越穷越光荣”的落后观念。特别要注意发挥少数民族整族脱贫的示范效应,将脱贫经验转化为精神动力。要消除语言障碍,畅通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实现信息有效对接。
要在产业上下功夫,发挥生态优势和科技助推作用。贫困地区大多处在边远山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但许多村民抱着金饭碗“要饭”,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路径。为此,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种好“摇钱树”,开出“致富花”,结出“幸福果”。同时,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注入更多科技力量,让农业现代科学技术走进大山深处,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让人们在致富路上看到更多的希望、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近年来,在产品销售中引入信息化元素,打造电商平台,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要在质量上做文章,持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不仅是经济上暂时摆脱贫困,更是长时期保持活力和后劲;不局限于物质生活,而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对于尚未脱贫的地区来说,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使人们尽快走出困境,根本扭转物质生活的落后面貌;对于已经脱贫的地区来讲,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资本“上山下乡”,促使乡村经济、法治、文化、治理、生态、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要在长效性上找出路,健全助脱贫防返贫体制机制。一是健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要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改进脱贫考核评估机制,针对每个贫困县、贫困村进行精准脱贫挂牌督战,发挥巡查和约谈的督查作用。要完善资金、政策、人才、能源等精准供给机制,集中力量啃“硬骨头”。二是健全防止返贫预警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对脱贫地区开展长效指导和动态监测,对因疫返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加大帮扶力度。要建立常规性、制度化的政府扶贫职能,继续派驻专门机构和人员对脱贫地区开展长效指导、信息采集、形势研判、动态追踪。要长期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培训,帮助人们扎实掌握产业发展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持续保持旺盛的内生动力。要建立稳定的产业集群,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广开致富之源,消除返贫之忧。三是健全减少相对贫困机制。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之后,我国的贫困标准应该以相对贫困为主,我国的减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转变。对此,要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并持续改善指标。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勇、王建宏、周仕兴、张文攀、张胜、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景辉)
《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7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