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临夏县漠泥沟乡组织的拉面技能培训。(新华社记者周圆通联)
新华社兰州6月15日电(记者周圆、胡伟杰)马一洒曾以为自己的人生会同父辈一样——种地、放牛、打打零工,一辈子被拴在穷山沟里。直到他遇见了拉面,一切都变了。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属于中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马一洒的家位于其西南方向的漠泥沟乡阳洼村。
全家围着一亩三分地和几头牛羊转,一年到头忙活下来也只够糊口。一件衣服四姐弟轮着穿,传到马一洒身上时,已经是补丁叠着补丁。
“当时就想学拉面,这样就能像村里的‘面匠’一样过上好日子。”马一洒说。
2000年前后,“面匠”二字在村里等同于“富有”。这背后的原因,还得从改革开放初讲起。
当时,一些不甘贫穷的漠泥沟乡村民决心出去闯一闯。他们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面馆里做拉面。凭着精湛的拉面手艺,“面匠”的腰包鼓起来。他们回乡建房、买车,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一波人。
2007年,马一洒17岁。经村里人介绍,他去到江苏省常州市一家面馆打工,有机会学习拉面。
在面馆,马一洒从刷碗工做起。他手脚麻利,经常挤出时间看“面匠”做面。他胳膊细、力量小,拉不开面团,一有空隙就托举店里的实木长凳。睡觉前,和面、醒面、下剂、拉面,每道工序都会在脑子里过一遍。“当时梦里都是要放多少盐、加多少拉面剂。”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