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家国,不枉青春”
清华、北大、人大、南开……宁夏已有871名来自全国各所名校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作为选调生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2018年高中肄业生薛乾成功换肝,人生轨迹随着转向。与此同时,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杨轲的人生在他自己的掌控下也开始转变。
2018年6月,南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杨轲捧着硕士学位证走下台。阳光正好,一如他雀跃的心。
这天之后,作为选调生的他阔别都市繁华,直接来到贫困村宁夏青铜峡市同兴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从小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山村长大,他对西海固的贫穷和落后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逃离农村并非是这个年轻人奋力读书的最终目标:“教育改变了我,而我想改变农村。”
同兴村全村近5000人,全部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搬迁而来。摆脱贫穷,是村民最迫切的希望。在南开大学学习公共政策专业的杨轲要帮助乡亲们脱贫,一切得从头学起。
精准脱贫要找准致贫病因。为尽快熟悉村里情况,杨轲有事没事总往农户家跑。这两年手机计步显示他几乎每天至少要走16000步。照这么算,当选调生以来他至少走了4300多公里,这是这名“学霸”在农村做扶贫工作的执着。
东家脱贫缺产业,西家发展没资金……杨轲挨家挨户跑,把每户贫困户的情况都掌握得清清楚楚。
建档户冯志宝家既没产业,也缺资金。杨轲磨破了嘴皮子,给冯志宝联系贷款买了40只羊。繁殖、育肥,不到一年光景,冯志宝赚了8万元。
“上周去他家,一进门他就拉住我的手,兴奋地说‘做赢了’。老百姓朴实,只要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待你如亲人。”杨轲说。
作为教育扶贫的受益者,杨轲深知,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同样重要。而他入户时发现,每到寒暑假,城里娃忙着上各种补习班,村里娃却因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匮乏,很难在课堂外学习进步。
2019年寒假的第一天,杨轲在村部喊响了大喇叭,他要办补习班。两小时不到,教室里挤满了小学到高中60多个学生。杨轲的第一堂课是“我心目中的大学”主题作文课,他要在孩子们心底种下一颗上大学的种子。
闲暇时打开微信,杨轲发现朋友圈里的同学不是在大都市的咖啡馆里喝下午茶,就是在大海边休假冲浪。关掉微信,杨轲想的却是在哪里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心里有落差,可他没时间羡慕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我心中的家国情怀一直没变,把它落到实处,才不枉青春。”
▲丁建华
“我有一个小目标”
宁夏农村有2221名村支书,如丁建华一般,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各种小目标在日复一日地努力着
杨轲为来自同心县的移民脱贫“操碎了心”,事业小成的包工头丁建华也为了一拨同心县的移民能过上好日子,一头扎进牛棚。
丁建华是丁家二沟村的名人。村里人大都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他就靠着在外承包工程,成了村里的“首富”。2008年,村里人不约而同地把他选为村支书。“没想干,但不知不觉就干上了。”说起当初答应当村支书的动机,丁建华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有种强烈的感觉一直萦绕他心头,就是村民们太穷了,日子太苦了,他应该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切。
然而想改变一个村的命运,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太难!
丁家二沟村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腹地,站在山头俯瞰,赤焦的黄土地千沟万壑,犹如火星表面一样毫无生机。2012年,这个苦难的村庄迎来转机,宁夏实施“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把丁家二沟村整村搬到了能吃上黄河水的地方——旱天岭。这个听起来比丁家二沟村还要绝望的地名,因为引来了黄河水而至此不同。
水通了,路平了,房子新了,铆足了劲儿的丁建华决定带着村民动起来。可村民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村民们从没出过大山,对生活生产习惯方面的改变都保持一种怀疑和抵抗的态度。“我先干起来,干成功了,给村民打个样,他们自然就会跟着干。”无奈的丁建华用他干工程时攒下的家产,养鸡养羊养兔子,折腾起来。经过多次试错,他给村民们试出了肉牛养殖这条增收路。
村民看到丁建华养牛赚了钱,终于动了心。而为了让村民真正赚到钱,丁建华就像闯关者一样,一路“打怪”。养牛投入大,村民买牛犊没本钱怎么办?丁建华用自家财产给村民担保贷款,全村6000万元的贷款,他一个人担保下来。牛一头头地进了村民家的牛棚,怎么才能养得好?丁建华自学兽医知识,给牛看病、打针、接生,都不在话下。
坐进丁建华的皮卡车,一股“牛味儿”扑面而来,驾驶室的脚垫上积了厚厚一层牛粪。这个“牛气冲天”的村支书放下自己的“金饭碗”,为村民找到了一个脱贫致富的“铁饭碗”。如今,丁建华赚下的百万家产已被他“私款公用”,全部散进村子的各项事业中;而村民的“铁饭碗”越端越牢,旱天岭全村肉牛存栏从6头增长到3000多头。
“村子脱贫了,我还有个小目标,要让全村家家开上小汽车,住上新房子。”丁建华说。
在宁夏,培养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的“两个带头人”工程正在实施,并力争让党组织带头人成为致富带头人,让致富带头人成为党组织带头人。
▲秦振邦
“只要大伙能脱贫,我苦点没什么”
有的拖家带口,有的一再延期,宁夏全区1488名驻村第一书记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中,带着贫困群众“追着幸福跑”
村支书丁建华让旱天岭村发展得“名不副实”,烂泥滩村第一书记秦振邦更是带着村民奋斗让烂泥滩村“名不副实”地改了名。
“一个快退休的人,能办啥事?”“我看也就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2017年3月,57岁的秦振邦一路颠簸,到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偏城乡烂泥滩村就任驻村第一书记。本想召开村民大会做个脱贫动员,没承想,话还没讲几句,村民们便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脱贫致富问题解决了,你是好样的;解决不了,你就是个溜嘴(吹牛)货,卷起铺盖卷走人。”一名村民站起来说。
西海固大山沟里的烂泥滩村以前村如其名,民房烂、道路烂,一遇雨雪天气,村里的土路就成了泥滩,大人出不了村,小孩上不了学,老人生病也难送医院。秦振邦刚就任时,连办公室里的桌子都是“瘸腿”的,用砖头垫着桌脚。
就在这样一个村子里,秦振邦开始了他的帮扶工作。要脱贫,先得提振村民信心。秦振邦挨家挨户走访,可是一谈发展,村民们便唉声叹气,尤其是一个叫苏孝平的村民,只顾坐在炕上,连眼皮都懒得抬。同行的村干部看不过去,提醒说来的是驻村第一书记,苏孝平抬头瞧了一眼,表示“谁来都不顶事”。
原来,苏孝平家日子苦得过不下去,他们正打算到新疆投奔亲戚。秦振邦一听犟劲儿就涌了上来,和苏孝平在一个炕上睡了两晚,讲政策、算发展账、谈前景,硬是打消了他搬家的念头。
村子脱贫得有主导产业,秦振邦发现,烂泥滩村适合养牛,可大部分村民生活紧紧巴巴,根本没钱买基础母牛。于是,秦振邦一边想方设法协调银行发放小额贴息贷款,一边争取项目支持,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在秦振邦的努力下,村养殖合作社、农机具合作社、扶贫车间陆续开张。
自打来到村里,秦振邦白天黑夜都在忙,顾不上吃饭就买来方便面、馍馍存放起来。馍馍放时间长了表皮发霉,他把馍皮撕掉接着吃。有村民看见了,开玩笑说他这馍馍“牛都不吃”。
“只要大伙能脱贫,苦点没什么,就是觉得亏欠家人太多了。”妻子患有严重弱视,秦振邦只能带着妻子一起驻村。村里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期,妻子却住院了,出院那天秦振邦抽出时间去接,病友们开玩笑说“原来你还有丈夫”,他在一旁羞得不敢吭声。
功夫不负苦心人,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的对口帮扶资金也很快到位,村里实施了危房改造等多项惠民工程,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互联网也进村入户,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终于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烂泥滩村已然旧貌换新颜。2018年初,村子正式更名为涵江村。已经退休的秦振邦又被返聘回涵江村,继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年过花甲的他干劲儿十足,带领乡亲们奔向更好的日子。
▲刘基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