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竹、卖笋,一年能进账5000块吧。”这曾经是一家六口全部的收入来源,谈及以前的日子,桂金华感叹:“黄连沟村,那真是比黄连还苦哩。”
2013年,专家为桂金华开出一张精准改造的“药方”,包括林地清理、种苗选育、留笋养竹、施肥经营等。仅仅两三年的时间,桂金华家的竹林就见了效益,产量比往年翻了好几番。
竹子增产之后,如何通过深加工拓展竹农收入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在此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帮助地方企业开发竹质新型复合材料。经过加工利用,竹子变身为能吃、能喝、能穿、能居、能游的“科技竹”,更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带动上游20万竹农增收致富。
近些年,设施农业异军突起,但是传统钢架设施造价高昂,许多农民无法接受。新锦公司迅速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从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专利技术,对楠竹进行新型高温炭化高效改性,拓展出农用大棚“梁拱”这一新用途。
在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坝区建设点,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和常规钢架大棚不同的是,这里大棚的“骨架”是竹制的。“经过深度炭化的楠竹大棚不仅搭建起来更加快捷,使用寿命长,而且和钢架大棚相比,一个平方米可以节约10块钱左右,每亩炭化楠竹大棚的建设成本就会减少约6000元。”赤水市旺隆镇新春村党支部书记范家好说。
“其实竹子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均高于钢材,处理后的竹材稳定性好、不开裂,其抗拉伸能力与优良的铝合金材料相当,用它搭建的农用大棚的抗风和抗雪能力能达到6—7级。”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许斌介绍。
现在,桂金华一家在种植“科技竹”中尝到了甜头,通过流转土地,他们扩大林地面积,选育大青壳、大花壳等优良品种,还购置了一套简易的干笋加工设备,仅春节7天假期就售出干笋1000斤、盐渍笋4000斤,收入8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