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考察时指出——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要建强农村基层党支部,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民和农业服务能力。
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暮春时节,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林木吐绿,生机盎然。“我们村5780亩耕地全是旱地。户籍人口425户1113人,常住人口242户562人,其中,蒙古族、满族人口465人。先后精准识别了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刘少向看来,这个燕山山脉七老图山系深处的小山村有4个特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聚集区、生态脆弱区。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考察调研,当地干部群众谨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真抓实干促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掘特色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的张国利一家,几乎就是“缩微的马鞍山”——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有汉、蒙古、满3个民族。作为贫困户,张国利不等不靠,带头调整种植结构,把原来种杂粮的坡梁地改种山葡萄,既利生态,又促增收。种植山葡萄,水泥杆、铁丝等设施需要投入,从育苗期到盛果期得3年多时间,许多村民都在观望,张国利却在一年比一年扩大山葡萄种植面积。2018年,包括山葡萄收入、失地保险收入、高龄津贴补助等在内,张国利家庭收入超过5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这讲到了我的心坎里。”喀喇沁旗蒙弘山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志深知,山葡萄的“紫珠珠”和农民的“钱串串”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没成立合作社时,流通就靠水果“贩子”,他们不来葡萄只能烂在地里,来了也是压等压价。合作社成立后,只要社员按照有关绿色标准组织生产,就全部保底收购。合作社一开始为相关酒厂榨汁,后来引入金马鞍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直接在村里生产葡萄酒。如今,种葡萄的农民由80户增加到240户,亩效益由种杂粮时的700元增加到3000元。“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的葡萄酒线上销售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下一步,我们准备开发葡萄饮料。”张国志说,“要让山葡萄横跨种植、酿酒、旅游三次产业,群众增收才会节节高。”
如果说张国利是马鞍山村发展山葡萄产业的先行者,吴国军则是进军乡村旅游的带头人。早在10年前,吴国军就在马鞍山村开起“农家乐”。最近一年来,马鞍山村的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去年真是接团都接不过来。”吴国军告诉记者,“于是我联合了另外4家‘农家乐’,注册成立了‘畅享马鞍文旅公司’,想通过统一餐饮标准、拓展游览景点等,把村里旅游的蛋糕做大。”
山葡萄和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成为马鞍山村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马鞍山村还综合运用健康、教育、生态、就业、住房保障等扶贫措施,按着“目标导向、一户一议、多措并举”的脱贫思路,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全村59户13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脱贫24户55人,2017年脱贫17户43人,2018年脱贫14户28人,2019年底也全部脱贫。村里新识别的2户3人,今年也将得到政策兜底。
在马鞍山村,60岁的村民郑林对自己要求很严。扫雪时,他总是把左邻右舍门前清理得干干净净;闲暇时,他总是到游客中间当防火宣传员;为了村里通柏油路,他对征地多一点、补偿少一点之类从不计较。去年下半年,郑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亲戚问他,一把年纪了,还入党干啥呀?老郑严肃地回答:“阳光照耀马鞍山,好马更要配金鞍。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共富的大道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