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军向美国采购两艘二手派里级巡防舰,将于3月举行移交仪式。这两艘巡防舰原订舰名“铭传”与“逢甲”,但因有绿营“立委”反对,可能在接收前夕再度更名。到底台海军的军舰是如何命名的,多年来又有什么轶事呢?
盖瑞号巡防舰
这项军购案起源于2012年,美国国防部告知台当局,有4艘多余的派里级可释出。台当局决定接收2艘,并选定当时仍在服役的“泰勒”(USS Taylor FFG50)与“盖瑞”(USS Gary FFG51)号,以减少重新启封成本,预算新台币55亿余元。但因美方行政拖延,到2015年底才正式核准军售,两舰已经于年中除役,“热舰”变成“冷舰”。接舰官兵的工作量因此大增,但预算早在热舰时代就已编列,在手头资源有限情况下,造成额外挑战。所幸美军高层也够意思,特别指示两舰在除役后,不得将零件拆零。
泰勒号巡防舰
在前台海军司令陈永康任内,曾打算将两舰命名为“葆祯”与“福星”,以纪念沈葆祯与罗福星。2015年初,民进党“立委”曾以此质询当时驻美代表沈吕巡,身为沈葆祯后人的沈吕巡笑称,大陆同样尊敬沈葆祯是近代海军之父,“对葆桢号这条船就比较难发炮”。
后来因台当局高层有意见,因此改称“铭传”与“逢甲”,纪念清代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籍历史名人丘逢甲,认为这两人知名度较高。如今接舰在即,台军方内部又传出消息,有绿营“立委”提出,刘、丘二人与大陆历史文化“太过相关”,并且与海军缺乏渊源,因此有意再改,但要改成什么名字,目前尚无消息。
派里级是美国海军在1980年代服役的飞弹巡防舰,总数高达51艘,另外授权多个盟友自建,台湾的成功级护卫舰就是参照美国派里级护卫舰设计制造。成功级舰都以历史上名将来命名,包括成功、郑和、继光、岳飞、子仪、张骞、班超、田单。然而20年来台湾政坛风气大变,两艘新舰要如何命名,备受外界关注。
台军舰命名的历史
●早期海军走“中国风”
抗战后海军从美英日等国接收大批军舰,在命名方面,同类型军舰的船名其中一字相同,俗称“X字号”。例如驱逐舰“阳字号”,巡防舰“太字号”与“山字号”,登陆舰“中字号”与“美字号”,扫雷舰“永字号”等。
此外,勤务舰艇多半以山岳来命名,例如早年常担任蒋介石座舰的“峨眉”;1954年海军扣留载运物资前往大陆的苏联油轮“陶普斯”号,将其编入海军,更名“会稽”。
1990年代,台海军引进二代兵力,不循原先范例,两种新造的巡防舰,派里(成功)级以历史名将命名,拉法叶(康定)级以省会都市命名。
●政党轮替后军舰命名“去中国化”
相较于早期的海军舰名,许多是大陆地名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面对政党轮替后的“去中国风”,就显得十分尴尬。
2001年,美国小布什政府向台当局出售4艘纪德级驱逐舰,此时已是陈水扁在位,不愿再用大陆地名,无法沿袭驱逐舰的阳字号传统。当时台海军总司令苗永庆,提出一个两不得罪的办法,把纪德级第一艘直接命名为“纪德”号,另三艘则是“明德”、“同德”、“武德”,等于新发明“德字号”,也创下美舰译名与台军舰名雷同的纪录。
不过这种情况还没来得及发生,就又被新一波政治风潮所淹没:台联“立委”在“立院国防委员会”提出附带决议,要求军舰命名应以台湾本土地名人名为准。由于附带决议没有强制力,居多数的蓝营也未特意阻挡。不料新任海军总司令陈邦治,却在纪德级交舰典礼前4天,宣布为尊重“立委”意见,将这4艘军舰依据台湾四大军港,更名为“基隆”、“苏澳”、“左营”、“马公”。由于事出仓促,前两艘纪德级返台时,还出现舰名“基隆”,船钟却刻着中文“纪德”的怪事。
2005年12月,纪德级的基隆舰(左)与苏澳舰(右)在基隆港成军。
由于临时改名,因此基隆舰上的船钟,刻的还是“纪德”。
2014年,台海军自制双船体飞弹巡逻舰命名“沱江”。民进党“立委”蔡煌琅批评,不该使用中国大陆地名。海军解释,“沱江”是1958年台海战役以寡敌众的功勋舰,以此命名是为了纪念海军的光荣历史。后来蔡英文上任后首度视察海军就登上沱江舰,并公开肯定“沱江”之名,绿营方面从此不再有杂音。
●军舰也撞名
日前大陆军方新下水驱逐舰“西宁号”,与台军拉法叶级巡防舰“西宁号”同名,又引起独派人士“都是用中国地名惹的祸”的质疑。事实上两岸军舰撞名的情况一直存在,目前除了西宁外,还有“昆明”与“郑和”。
撇开两岸问题,甚至台湾内部,各单位也各行其是,例如海军与海巡署,各自拥有一艘“基隆舰”,不小心就会搞混。
●军舰改名
至于服役中的军舰更名,通常是因改造为其他用途,例如登陆舰“中熙”被改造为两栖指挥舰,船名就改为“高雄”;登陆舰“中权”一度改为修理舰,更名“衡山”,后来改回登陆舰,便又改回“中权”。
少数例外是巡逻舰“永兴”(西沙群岛永兴岛因其命名),1949年局势动荡时,部分官兵意图投共,舰长陆维源中校被杀害,其他官兵将叛舰者击毙,夺回控制权。海军为纪念殉职的陆舰长,将永兴舰改名“维源”,成为孙中山、蒋介石之外,极少数以当代人命名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