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任杰):在中国2.2万余公里长的漫长陆地边境线上,位于西部边境的一条狭窄走廊,无疑是一个特殊地段——它就是瓦罕走廊。这条走廊连通中国和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历史上,是中亚、南亚文明与华夏文明往来的交通干线,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最关键路段。
连接中国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来自网络)
中阿、中巴的边界通道
站在中国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县的瓦罕走廊山口,面前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片开阔谷地,向西南方向延伸的公路通往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红其拉甫边界,向西北方向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通道。
在瓦罕走廊山口,中国社科院新疆考古队巫新华队长讲述这段要道的历史变迁摄影:任杰
中国和阿富汗的边界长90余公里,全部以瓦罕走廊为界。这条东西走向的狭长走廊,如同一块飞地,连通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和中国新疆。它长约40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长度约100公里。在中方一侧的瓦罕走廊,中途转向西南方向,便可翻越海拔近4800米的明铁盖山口,通向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境。
瓦罕走廊沿途的帕米尔高原雪山风景摄影:任杰
时至今日,瓦罕走廊路况很差,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越野车行驶在砂石路上异常颠簸。好在风景实在壮美。帕米尔高原连绵的山峦披着皑皑白雪,公路一侧,塔什库尔干河的一条小支流蜿蜒绵延,因河水源自高山雪水,清澈碧透。沿途多有广袤的青黄色草场,牦牛和羊群惬意地食草休憩。随着路途深入,九月时节,山间已间歇飘起雪花来。
古丝路南线要道
自古以来,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走廊就是中亚、南亚各国与中国交往的要道。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开辟,这条走廊成为丝路南线要冲。
“2016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综合科考”团队成员、北京大学教授王邦维认为,佛教从西汉至东汉期间传入中国内地,瓦罕走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瓦罕走廊沿途路况颠簸摄影:任杰
公元399年,65岁高龄的东晋高僧法显,经瓦罕走廊西去,开始了“求学生涯”;公元643年,44岁的唐朝高僧玄奘,携求法天竺的隆隆盛名回归东土,亦途径此处。在东西文明交往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是经由瓦罕走廊进入中华文明圈,开展了一场深度游历。
巫新华等为玄奘经由瓦罕走廊回国设立的纪念碑摄影:任杰
2011年以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一行在瓦罕走廊山口,分别为法显、玄奘、马可波罗、西域高僧安世高设立了纪念碑。在进入瓦罕走廊山口前,我还目睹了专为唐朝大将高仙芝所设的纪念碑,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率领大军翻越帕米尔高原的将领。回望历史,彼时唐朝疆域辽阔,安西大都护府辖区直延伸至如今的中亚。
唐朝全盛期地图(来自网络)
战略地位不曾改变
“2016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综合科考”已开始五日,一路沿昆仑山西段古丝路走入帕米尔高原,我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因素究竟为何?很多答案闪过脑际。譬如,探险好奇、商贸利益、宗教传播、征伐战斗等等,归根到底,最基础的因素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究渴望。
纵观人类发展史,随着生产力演变,大规模的交往沟通方式亦发展变迁。丝绸之路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兴衰演变。有关路上丝绸之路何时衰落?学界有不同观点。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公元7世纪中期,随着唐代大将高仙芝兵败于大食,大唐王朝于中亚地区的实力渐退,古丝路开始衰弱。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随着海洋运输繁荣兴起,路上丝绸之路的功能被海上丝绸之路弱化。
俯瞰瓦罕走廊摄影:任杰
无论如何,在中国西部边陲翻越帕米尔的这条交通走廊,从古至今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周边国家面临深化全方位合作的良机。无论战略,还是经济,瓦罕走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