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中国南海专题 > 正文

军媒:永兴岛机场将可起降大型运输机和客机(图)(2)

2016-05-25 07:16:27  中国军网    参与评论()人

岛上一位渔民说,过去除了定期轮换驻守西沙的军人,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机会来到西沙,即便到了西沙,也只能登上永兴岛。直到2013年,西沙旅游线路开始对公众开放,游客才有机会乘船登陆鸭公、全富、银峪这几个岛屿。统计显示,西沙岛礁游客最多的年份也不超过两万人。迄今为止,总人数不超过5万人。

5万:13.67亿!可想而知,踏访西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遇。如今,近7亿中国网民可以第一时间和军报记者一起真真切切看西沙。难怪,网友代表刘伦自从登岛,就用手机拍个不停,在朋友圈里晒照片、发观感。他告诉记者:“对西沙的认识,最初来自于《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那首歌,西沙仿佛一个美丽斑斓而又神秘遥远的梦,只能神往。没想到,这一次跟随军报新媒体,不但让我梦想成真,也替很多朋友圆了一个西沙梦!”

梦想,在信息网络时代成真。2006年,永兴岛开通移动通信。2008年,偏远的中建岛也能打手机了。如今,3G信号已经覆盖我军驻守的南沙所有岛礁。2012年,西沙守岛部队营区接通了军内网。从此,守岛官兵可以和全军战友一起,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获得信息、交流思想,天涯变咫尺。

虽说网络是虚拟世界,西沙之梦却很坚实。在永兴岛的一侧,记者与网友们看到了改建扩建中的机场。西沙水警区领导介绍说,这个机场是军民合用,工程完工后,大型客机和运输机就可以在永兴岛起降了。

西沙,确实不再遥远。在西沙军民眼中,那伸向远方的机场跑道,恰似祖国温暖的手臂,把西沙抱在怀里,把南海抱在怀里……

自从记者上岛采访,西沙官兵的家人们就成了军报新媒体的忠实粉丝——

西沙,问你和我有多亲

有人说,美丽是西沙的名片。那么,名片的背面写的是什么呢?

正午过后,骄阳似火,记者、网友代表与守岛战士一起在西沙石岛“老龙头”站岗巡逻。海风裹着细沙,吹得人睁不开眼,打在脸上一阵刺疼。不一会儿,汗水就浸透了T恤衫,身上黏糊糊、湿漉漉的。

一名岛上的哨兵说,西沙属亚热带气候,风和日丽的日子不多,每年平均有20多次台风路过,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白天酷热,紫外线强烈,官兵们一年到头都穿着长袖迷彩作训服。记者看到,官兵领口、腋下是一片片白色的汗碱。

官兵驻守西沙的艰辛感动了亿万网友。“过去只知西沙美,如今才知守岛苦。”网友薛飞的一句感慨,让军报新媒体各平台留言瞬间刷屏:“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我们的国防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就是要走进军营,到天涯海角去!”

记者把手机上网友的这些留言,拿给驻岛高炮连指导员熊犇看。熊指导员笑着说:“我们这点小辛苦算啥?守岛前辈们那才叫苦。那时,补给船每月来一次,只有船刚到的那两天才有新鲜蔬菜吃。官兵休假和归队,要是遇到寒潮或台风船只不能开航,会拖上两三个月甚至更长。一次,有个老兵休假结束买个鸭仔准备带上岛,一路辗转,等最后上岛时,鸭子都能下蛋了。”

“有些事情啊,你们用照相机、摄像机是拍不到的!”四级军士长刘英奇至今记得,2006年那次寒潮一直持续到年底,补给船不能靠岸,官兵先是把海带、粉丝、腐竹、南瓜这“西沙四大名菜”吃完。接着,罐头吃没了,面粉吃没了,甚至盐也吃没了。

“打住!打住!”四级军士长穆志凯赶紧接茬说,“没听记者说吗?家里人正在手机上看着我们呢,应该给家人多说点高兴的事儿。现在好多了,补给船除了琼沙3号,还新增了三沙1号,补给频率大大增加,平均一周就有一班,饭桌上每餐都能看到绿色,营房配上了空调,电视能收到上百个频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