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原则不仅体现在邀请上,接待费用也是如此,“一次领导人出访,会有很多人随行。根据对等原则,对方只会承担部分人员费用,即领导人和他的主要随行人员。其他人员,比如随行企业家、记者等,费用需要自理。”李长华说。
理论上双方接待同等人数,“比如我们去他们招待十个人,他们来我们也招待十个人。”李长华说,但这里也有通融的空间。有些国家经济不是很发达,招待起来有困难,我国就会在出访时多负担一部分费用;或者来访的时候人数超过了我们“对等原则”的接待人数,也会给予招待。
3 双方如何协调时间?
我国先建议一个访问时间,如对方国家领导人同一时间有其他接待任务,双方则需要反复多次协调时间。
年初定好一年的外访计划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协调过程。不过,制定的计划也是初步的,“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也可能有变化。”李长华说。上个月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此前就因巴政局不稳而一度推迟。
定好初步计划后,就要开始和对方国家协调,“我们先建议一个访问时间,比如李克强总理希望在5月中下旬访问,我们就先通过外交途径提出来,然后由外交人员和对方沟通协调。”李长华说,如对方国家的领导人也有出访或其他接待任务,与我们的外访时间冲突,那就还需要协调,“这种协调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才能把行程敲定下来。”
具体的协调工作通过双方的使馆来进行,“这个过程一般都要花费半年以上的时间。”李长华回忆,2004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智利进行了一场国事访问,“我2003年赴任驻智利大使,临行时就已经知道2004年要在智利举行APEC会议,国家主席将去参会并对智利进行国事访问。所以从我到任伊始,就把这个作为了一项中心工作开始筹备。”
今年2月,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问美国,就是在为习近平主席9月访问美国“打前站”,做准备工作。刚刚过去的周末,美国国务卿克里访华,一项重点议题就是为习近平主席访美与中国进行沟通,积极筹备以确保访问成功。
要想访问成功,前期准备工作十分重要。通常领导人访问期间,双方会签署一些协议。
李长华说,访问的时间很短,不可能就一些协议的文本进行现场商谈。所以在领导人去之前,对口的部委、有关的企业要做大量准备,双方事先就有关的条款、文本进行谈判。真正达成一致的,作为访问的成果,没有最终敲定的,就只能推一推,“所以说访问的成功与否,跟准备工作做得好坏有直接关系。”李长华说。
4 为何一次出访多国?
综合考虑路途遥远、获得最大效果、工作日程紧张不能在国外停留太久,一般安排三四个国家,或在往返途中安排顺访。
一次外访的名单上通常会有好几个国家的名字。习近平两次访问拉美,一次是三个国家,一次是四个国家;李克强此次也将访问四个国家
据李长华介绍,为了使访问获得最大效果,尤其是像拉美这样相距遥远的地方,一般一次访问会多安排几国。但领导人工作日程紧张,不能在国外停留太长时间,“所以一般会安排三四个国家,或在往返途中安排过境访问、顺访。”去年7月习近平访问拉美时,就在希腊经停,对希腊进行了“过境访问”。
访问的行程安排也很考验功力。既要确保在每一国的访问内容都很丰富,也要保证行程衔接连贯紧凑,“活动基本是一场接一场,有时一天十多场。”李长华说,时间以分计算,每场活动多长时间、前往下一场活动的路上需要多少时间,都要精确到分,时间控制得非常严格。
来访也是如此。去年丹麦女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4月27日一天,她到访了四个城市:南京、苏州、嘉兴、上海。新京报记者随队采访,从苏州到嘉兴、从嘉兴到上海,车队路上行驶时间都是提前计算好的,最终每一场活动跟计划相比,误差前后不超过两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