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尘封影像正本清源
“生存对毁灭的殊死较量,光明与黑暗的命运抉择。”——这是《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在创作过程中,深刻总结出的真实感受。抗战胜利后,人民如何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选择自身的出路?《解放——人民的选择》,用真实的影像来回答。在很多早期的纪录片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奋勇支前的画面确实非常丰富,陈毅元帅的一句“我们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有着坚实的注脚。但人民群众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力量的源泉是什么?《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特别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达成合作,甄选出近100分钟从未或绝少播映过的历史胶片,其中很多是国民党政府的制片厂摄制的,比如《国民党六全大会》、《蒋介石60寿辰》、《中美商约签订》、《攻占延安时期的国军为人民服务处》等等。而通过这些真实的影像,在强烈的对比中,很多道理,已是不说自明——亘古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黑暗和痛苦的来源,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不仅要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获得生存的权利,更让人民第一次获得了民主意识和民族自尊的觉醒。从影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期以来被三座大山压迫和奴役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终于在自己的选择中解放了自己的命运,获得了首先作为人,进而作为国家主人的尊严。
3历史见证独家采访
《解放——人民的选择》的主题是“人民的选择”,那么在节目中,人民自然是主体塑造的对象。在《解放——人民的选择》的创作过程中,项目组采访了上百位各界人士,涵盖各阶层人民的代表。这其中,既有民革中央副主席、郑洞国将军的长孙郑建邦,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赛福鼎·艾则孜同志的女儿赛少华,闻一多烈士的儿子闻立雕等知名人士,也有刘胡兰烈士的家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老战士、库尔班大叔的女儿、上海市劳动模范杨富珍、投诚的国民党军老兵等历史亲历者,同时更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阳早、韩春夫妇的儿子阳和平等国际人士。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更真实地还原历史。——1949年10月1日,当天安门城楼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一颗大星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代表的正是当时的四万万中国人民: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此外,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泛人民的代表,“人民”的概念还包括当时的国民党起义和投诚官兵、各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等。在众多历史见证人的采访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各阶层人民,首先是选择了自己命运的解放,进而要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而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他们达到这一目的。
呈现升级:首次实现全面实地实景拍摄
“以史为鉴、以档为真”是《档案》的栏目特色,但仅有丰富的史料在《解放——人民的选择》这样重大的回望历史、关照现实题材的呈现中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把浩如烟海的史料转化成电视的语言,同时,在史料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大命题的落地,做到令观众眼前一亮的电视呈现,是《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攻坚克难的课题。
通过之前历次重大题材项目的历练,《解放——人民的选择》项目组全面走出摄影棚,从而使《解放——人民的选择》成为《档案》栏目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全面实地实景拍摄的纪录片作品。而也正是围绕着这个“第一次”,《解放——人民的选择》在呈现方面构建出如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