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22日电(记者李雄鹰)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有一处墓园,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它就是为了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造的墓园,也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
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决定集中力量,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广州城内建立了38个秘密据点。但因突发事件、通信不畅等原因,当黄兴最终决定4月27日实施行动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出的130名“选锋”队员直捣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听闻到风声从后门逃走,向广东水师提督府搬救兵。革命党人找不到张鸣岐,便放火焚烧总督署,起义军在退出总督署时,与张鸣岐搬来的救兵撞了个正着,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黄兴率部分起义军辗转撤回香港,而未能撤出广州城的革命党人,不幸惨遭杀害。清政府将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列在空地上。因当时的客观形势,烈士家属未敢前往认领遗体。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冒死收敛了72具烈士遗体,于当年5月2日葬于广州东北郊。
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决定拨款10万元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并于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举行了周年祭典。由于局势混乱,10万元的修建款迟迟没有到位。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之兄)再次倡议并募捐为烈士修墓。1919年,在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支持下,发动海外华侨募款续修墓园,七十二烈士墓基本修成。1935年建立正门,形成现在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