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香港回归20年 > 正文

官员谈香港回归往事:我与董建华约定电话暗号

2017-07-01 08:07:4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朱育诚谈香港回归往事:我与董建华先生约定电话暗号)

时间是一把尺子,丈量着走过的道路。正如交接仪式始末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刻入亲历者的记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开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新时代,也必将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留下不朽的印记。

朱育诚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在香港工作长达十年之久,在筹备回归工作中担任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及庆祝活动筹备委员会委员和安全保卫小组副组长。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朱育诚讲述了20年前鲜为人知的故事。

位于香港湾仔维多利亚湾之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新华社发)

位于香港湾仔维多利亚湾之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华社发)

选择中央代表团入港路线

出席1997年政权交接仪式的中央代表团和中央观礼团有700多人,为两个代表团选择合适的入港路径,成为安保小组考虑的重要问题。中央代表团要求于6月30日下午入港,时间固定,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受到安全、天气、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朱育诚说,安保小组对中央代表团的入港准备了“三种方案,四条路线”:即陆地乘汽车或火车;空中乘飞机由皇岗飞启德机场;海上由蛇口码头到维多利亚港中环皇后码头。安保小组查阅了1997年前12年的气象资料发现,以往香港6月30日全部都有降雨,并且大部分是暴雨。暴雨之后,部分入港必经路段积水可能达1米深,汽车无法通行,火车也受影响,飞机更是无法正常飞行。因此,水路可能成为最有保证的选择,只要没有台风,降雨并不会给行船带来太大影响。如果选择水路,就需要护卫舰。为此,朱育诚还特地到青岛考察了“哈尔滨号”和“青岛号”护卫舰,为当天的水路航行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