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海南30年30人| 孙家栋:我见证海南逐梦航天

2018-04-13 21:58:42  海南日报    参与评论()人

海南日报版面截图

中科院院士,北斗、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

我见证海南逐梦航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海南日报记者武威通讯员陈思国摄

海南日报记者郭畅林晓君

核心提示

他的名字,与导弹、卫星、探月、北斗分不开,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长的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

3月19日,在北斗产业落地海南对接会上,记者见到了89岁高龄的孙家栋院士,4个多小时的会议,除了10分钟的茶歇时间,孙家栋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座位,他关心着眼前“北斗产业如何服务海南”的议题,对“北斗+”在海南生根发芽充满期待。

“孙院士已是耄耋之年,一连听了4个小时的会议一定很累,好想扶他老人家起来活动一下。”记者在参会人群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之所以专注,答案并不难——始于热爱,源于严谨,忠于国家。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作为旅行者,孙家栋曾游览过海南岛的绝美景色;作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曾参与海南航天发射场的勘查选址;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坚信,“北斗”将按时间完成计划,将加速北斗为海南提供应用服务。

三月十九日,孙家栋(左)在与陵水北斗导航遥感应用研究院院长王建蒙交流。海南日报记者武威通讯员陈思国摄

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设计工作。1960年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85年10月30日,被中共中央任命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2月8日,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1989年

第一次踏上海南岛

3月19日上午的会议结束后,孙家栋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眼前这位拄着拐杖、笑容温和的老人,让专访变得更像是一次晚辈与长者的午后畅谈。

“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就知道海南岛有个地方叫‘天涯海角’,内心很向往,想来看一看。”孙家栋回忆说,记得第一次来海南是1989年,他到海口参加海南建省一周年的庆祝活动,后来开车一路向南抵达三亚,圆了儿时的“天涯海角梦”,还游览了鹿回头等景区,高兴极了。

那时候,海南给孙家栋留下的第一印象很简单——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

孙家栋没有想到,自己对于海南来说,不单单是个旅行者,作为航天人,孙家栋和“初生”的海南,还有很多情愫。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航天发展的需要,酝酿在南方沿海地区新建航天发射场,最好选择在距离赤道近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使火箭发射后得到地球自转向东的初速度,提高运载能力。”孙家栋说,过去,我们国家的航天发射场都选在北方,这和周围环境有很多关系,南边靠海,当时国家海洋力量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如果建了航天发射场,会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

当时,航天专家们还考虑到火箭生产基地都在北方地区,火车拉着“大块头”的火箭,根本过不去,有限的运输条件,必须选择合适的位置建设航天发射场。

“中国最靠近赤道的省份就是海南省了,我很希望在海南建设航天发射场,但发射场的选址需要细致缜密,急不得。”孙家栋说,到了2000年初,我国海洋力量逐步加强,海南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在岛内建设航天发射场,海南航天发射场建设被重新提上议程。

“在海南建设航天发射场,能够有力推动海南建设发展,加强旅游影响力和对外声誉。”孙家栋说,“粗线条”考虑问题后,航天专家们的“赞同声”变得更坚定,对建设工作提出了细化。

问题又来了,在海南建设航天发射基地,还要应对气候环境,这里天气热、湿度大,不同金属材料的火箭设备在北方生产,就算能顺利运送到海南,恐怕设备也无法适应环境,维护成本非常高,且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在经过了十多年的复杂研究讨论,航天人依然选择“负重前行”,决心要在海南建设航天发射场,正如孙家栋曾经所说,假设你要决心发射,那这里头就带着一定的风险,我们绝对不希望发射失败,也绝不畏惧任何风险。

3月19日,孙家栋(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海南日报记者武威通讯员陈思国摄

反复研究

海南航天发射基地选址

国家航天计划确定了要在海南建设航天发射场之后,航天专家们又开始对航天发射场的具体建设位置做详尽规划。

孙家栋回忆说,在选址过程中,多数人看中了海南文昌,但又出现了不同意见——近些年,文昌地区经常有台风登陆,不安全。

“大家又开始向南找位置,记得在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南湾猴岛附近,有一个半岛位置不错,但因为不是深水港,而被‘淘汰’,后来,大家又在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寻找位置,也因为一些不适原因而被否定。”孙家栋说。

大家的视线又重回文昌,为了证实文昌经常遭遇台风一事,气象专家调出了近几十年的海南台风登陆地点记录,发现在文昌登陆的台风次数并不多,这个结论让大家心生欢喜。

此后,航天专家还提出在海南建设火箭组装厂,但经过反复研究,就算是拆分运输,火箭的外壳直径达到5至7米,要想跨过琼州海峡,还是需要船运,文昌的清澜港是深水港,为一级开放港口,满足配件运送的交通条件,这个消息便像一颗定心丸,大家对在文昌建设航天发射场信心满满。

2008年,孙家栋出席在海南举行的中国(文昌)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项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当时对海南航天发射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里将是我国最先进、最开放的航天发射场之一。

“文昌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的开放程度超乎想象,原来我们对于发射场的选址和发射计划都是高度保密的,只有火箭升空之后才对外公开。”孙家栋认为,从高度保密到高度开放,这体现了中国对于航天技术的高度自信。

孙家栋说,2014年,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后,经历了至少两次强台风,每一次得知台风登陆文昌,他的心也跟着悬起来。

“虽然台风登陆文昌的次数不多,但来一次就是大事,为了抵御台风,航天发射场提前谋划,安装了各种抗台风设备,台风期间不能发射火箭,需要把塔架封起来。”孙家栋说。

“对于航天人来讲,无论你工作做得多么细致,终究是高风险产品。”孙家栋说,听说很多人都认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任务少,直呼不过瘾。

对此,孙家栋特意作出解释,这与文昌航天发射场承担的工作任务有关,文昌新一代火箭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这类发射任务目前偏少。

此外,相比过去的传统燃料,文昌新一代火箭发射助推器采用的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燃料,所以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火箭都能拿到文昌航天发射场来发射,因为推进剂的成分不同,基数就会跟着改变。

孙家栋也期待着,今后文昌航天发射场承担更多火箭发射任务,推动海南航天产业及航天旅游发展。

“发射任务也要再开放,未来,文昌发射场有望成为国际航天发射场,欢迎国外的火箭运到文昌来发射,当然,这是个涉及面很广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例如火箭与发射塔架的配套问题,国外火箭或者卫星的运输、技术接口协调等。”孙家栋表示,怎样将外国的卫星装到我国的火箭里进行发射,是当下新时代的新议题。

看好北斗产业

落地海南

“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海南发展速度快,海南未来大有可为。”孙家栋说。

其实,这些年,孙家栋对海南的关注与期待,不仅仅是文昌航天发射场。

孙家栋十分看好“北斗产业落地海南”项目。孙家栋认为,人类生活离不开时间和空间,随着中国国防安全领域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2017年11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实现一箭双星发射,中国北斗正式开启全球组网的步伐。

“海南环境优美,海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铁路公路交通发达,这么多优势条件叠加,有利于北斗应用的推广普及,完全可以成为北斗产业链企业的聚集地。”孙家栋说。

“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本身就应该做到与外界信息保持畅通,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孙家栋说,3月19日的北斗产业落户海南对接会虽然只有100多人参加,却在探讨怎样融合,怎么尽快在海南落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北斗落地后便转化成了信息,作为信息服务的终端,北斗导航能够为不同领域、为社会、以至于为每个人提供服务和便利。这些内容一定能够助推其他产业发展,比如交通业、旅游业、快递业等。我想,陵水北斗导航遥感应用研究院落户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北斗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快速实施,应该能够对陵水、海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孙家栋说,美国建立GPS定位系统时间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早,我们要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中不断琢磨,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结合中国特色,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中国现在不缺资金也不缺乏技术,但是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国家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民生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我们将以大局出发,合理安排长远计划,稳步有序地把新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工程落实好,真正做到‘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当中国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定会集中精力,握紧拳头,相信不出十年时间,我们便会上一个新台阶。”孙家栋说。

在中国将来的登月计划中,新一代长征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可轻易地将载人飞船送上月球,建立月球基地,或将载人飞船送上太空,建立中国的永久性航天站。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一定会引起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那时候,海南岛的名声会更响,海南岛这颗祖国的明珠将会更加璀璨。

作为航天人,孙家栋常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相信,而立之年的海南省,也将乘风破浪,走进新时代,做出新成绩。

(本报椰林3月25日电)

记者手记

年过古稀未伏枥

犹向苍穹寄深情

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海南日报记者郭畅

记得在观看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电视直播的时候,当主持人宣读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的颁奖词时,我的眼眶湿润了,航天人用坚实的脚步将“中国航天”四个字传递到全世界。

现实生活中的孙家栋院士,该是什么样子?带着崇敬之情,我提前查阅大量资料,做足了采访功课,对采访充满期待。

3月19日,在北斗产业落地海南对接会上,我见到了孙家栋院士,虽已89岁高龄,但他身体硬朗,笑容温和,认真倾听每一个参会人员的发言。

我们一行人一直守候在会场,期待着会议结束后孙院士能够接受我们的专访,畅谈自己与海南30年成长路上的故事。

当天中午12时30分,会议结束,我们跟随孙院士走进食堂,他面前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简单的家常菜,孙院士说:“年轻人,我吃完饭就接受你们的采访。”这句话让我们欣喜若狂。

孙院士放弃了自己的午休时间,面对镜头,娓娓道来,讲述了文昌航天发射场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选址到2014年建成的点滴故事,好几次提到“我见证了海南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文昌航天发射场有望成为国际航天发射场。”我们听了都十分振奋。

在采访过程中,我注意到孙院士的鞋已经有些旧了,鞋底还有一个破洞,他朴素的生活作风,再一次让我们动容。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我不禁想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评委对他的颁奖词——“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寥寥数语道出了他传奇的航天人生。

(责任编辑:刘敏丹 CN01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