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长假,全国多地景区出现客流“井喷”,规模震撼,到处摩肩接踵,人潮涌动。图为10月4日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景区游客“爆棚”。
本报北京10月4日电(记者王珂)国庆假期过半,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6年国庆假日旅游市场信息(10月1日—4日小结)显示,前4天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条件良好,除部分地区有降雨、雾霾或者降温天气外,适宜游客出行。民众出游热情持续高涨,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亮点,家庭式、亲朋结伴式短线游和自驾旅游等成为主要出行方式。各地举办的丰富多彩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
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前4天全国共接待游客4.15亿人次,同比增长13.8%,累计旅游收入3397.5亿元,同比增长15.1%。假期前4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772.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目前,交通部门预计国庆期间道路水运客运量为6.62亿人次,同比增长1.7%;铁路部门预计国庆假期铁路发送旅客1.1亿人次,同比增长11.3%。民航部门预计国庆假期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到720万人左右,同比增长8.3%。
各地旅游主管部门按照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旅游产品供给,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落实国庆假日旅游市场相关工作。各旅游目的地景区采取了门票预约、分流限流、宣传引导等措施使得游客量得到有效控制,游客游览效率提高,景区游览秩序向好,旅游安全水平提升。
今年“十一”黄金周长假,全国多地景区出现客流“井喷”,规模震撼,到处摩肩接踵,人潮涌动。图为10月4日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景区游客“爆棚”。
媒体:国庆黄金周消费别“嗨”过了头
【摘要】 “十一”黄金周如约而至,旺盛的消费需求,不仅直接增加了景点旅游收入,同时也带火了交通运输、零售餐饮等行业的消费市场。天价餐费、天价门票、天价租赁等陷阱,犹如一记警钟,仍在我们耳边回响,时刻提醒着广大消费者、市场主体及管理部门。
“十一”黄金周如约而至,旺盛的消费需求,不仅直接增加了景点旅游收入,同时也带火了交通运输、零售餐饮等行业的消费市场。
为迎接“万众期待”的国庆小长假,电商和实体零售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各种“打折”、“降价”宣传字眼令人眼花缭乱,大部分消费者“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分不清哪家才是真实惠。看似“诱人”的低价促销,却让不少消费者“伤不起”。
今年“十一”黄金周长假,全国多地景区出现客流“井喷”,规模震撼,到处摩肩接踵,人潮涌动。图为10月4日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景区游客“爆棚”。
经营者往往偏爱“赚快钱”,习惯把游客当“唐僧肉”,热衷于做“一锤子买卖”,宰你没商量。除了商家促销,旅游市场也是拉动餐饮零售业及地方酒店住宿的消费主力军。然而,不少旅游景区,形成了出租车司机、导游、商户“一条龙”的黑色宰客利益链,极大损害着游客的利益。
天价餐费、天价门票、天价租赁等陷阱,犹如一记警钟,仍在我们耳边回响,时刻提醒着广大消费者、市场主体及管理部门。
作为市场主体,错误的商业道德价值取向亟需纠正。不能明知对消费者的“忽悠”和“欺骗”会留下差评,却受“利益最大化”的驱使破坏市场经济规则。
今年“十一”黄金周长假,全国多地景区出现客流“井喷”,规模震撼,到处摩肩接踵,人潮涌动。图为10月4日,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进入黄金周客流高峰期,前来游览少林寺的民众人潮涌动,停车场犹如电路板。
作为管理部门,治理手段和处理速度亟待提高。如果处罚“雷声大雨点小”,物价、工商、旅游等相关部门缺乏足够的协作,监管就会沦为“纸上谈兵”。
不可否认,消费风气形成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执行,纠正“四风”的持之以恒,往年生意火爆的国庆会务、宴席市场正在降温;商场内包装奢华、售价昂贵的节日礼盒骤然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实惠的散装、家庭装。由此可见,“节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选择。
作为消费者,要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勿贪小便宜。看到促销信息后,应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妨货比三家,尽量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卖家,看清具体活动规则和附加条件后,理性消费。同时要加强维权意识,付款后注意保留小票凭据,及时索要发票,遇到价格陷阱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权,对霸王条款要勇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