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改革开放】祖孙三代和“土豆”的故事

2018-12-17 14:54:09  央视网    参与评论()人

央视网消息 我不喜欢吃土豆。 

一吃,小时候的饥饿感就扑面而来,伴随而来的还有胃部发酸,想想都难受。

但是,我很喜欢土豆。

这两者并不矛盾。

你们称呼它为土豆,专家们说它是马铃薯,我们本地人更喜欢称呼它为洋芋,于是本地流行一句顺口溜,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

我和它打了几十年交道,以后还将继续,生活中的很多变化,都与土豆有关,我见证了定西土豆的“变形记”,土豆也见证了我们一家生活的巨变。

【一】救命薯

张寿和父亲张富清、侄子张文斌。

张寿和父亲张富清、侄子张文斌。

我叫张寿,生于1967年。从我记事起,每天下午,奶奶总会煮一大锅土豆,大的人吃,小的猪吃,全家七八口人,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全是土豆。

每天上学,包里背的干粮就是两个水煮的土豆。

虽然吃了会难受,但不吃,饥饿更难忍受。

现在回想小时候,关于吃的,大概就是两件事:吃了很多土豆以及吃不饱肚子。

家乡定西流传着一句话:“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有九年旱,岁岁人发愁”,唱尽了家乡生态环境的恶劣。

我们这里是干旱地区,春夏少雨缺水,那时候家里要种将近40亩田,种小麦、小米、荞麦、豌豆、扁豆、甜菜,土豆等,全是旱地,靠天吃饭,收成都不怎么样,唯独生长周期较长的土豆产量可以。

所以每年计划种植的时候,父亲张富清都会说,土豆是必须要种的。

土豆真的算是家里的救命粮。煮着吃、炒着吃、炸着吃,逢节日时的吃法最令人怀念:将土豆煮熟,剥了皮、捣碎,随后将胡麻炒熟、碾碎,搅拌到一起,一红一白,那叫一个香。

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吃了,我虽然不爱吃土豆,不过这种吃法,我还是有点怀念。

1988年,我和二哥一家搬迁到甘肃张掖市高台县(编者注: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展“三西”【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扶贫),相比家乡,这里地势开阔,有水源,开始逐渐能吃饱肚子了。

【二】温饱薯

在张寿的记忆中,小时候靠天吃饭,地里的庄稼长的都一般,唯独土豆能让一家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