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上就办”在榕城福州蔚然成风
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199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0年4月,习近平离开闽东山区,主政省会福州。虽然跻身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但当时的福州不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办事效率也差强人意。
经过调研,习近平决定把改变干部作风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1991年2月20日的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向全市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在明确提出“马上就办”之后第三天,习近平带领福州市有关负责人到马尾,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福州开发区现场办公会,研究起草福州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的12条配套举措。这12条配套举措的出台,直接催生了首问责任制、办事限时制、红灯呈报制等制度。
上世纪90年代初,招商引资是福州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当时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龚雄,把一张1米多长、盖了130多个公章的宣纸带到了市委常委会上。据龚雄调研,那时外商在福州投资设厂,走完合同章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登记等一系列流程,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时间。
开放意识不够,机制流程冗长。这件事给了习近平很大触动。1991年3月,在融侨工业区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针对福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要采取“一栋楼”办公和有关部门委托代理、上门服务等办法,减少图章和公章旅行。随后,福州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开始在福州温泉大饭店运行。
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一栋楼”集结了福州市20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外商可以一口气办完一系列手续,再也不用满城跑了。随着外商投资项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入驻“一栋楼”的部门也越来越齐全。
20多年过去了,如今“一栋楼”早已转化为行政服务中心、市民服务中心,但当时“一中午拟定一份文”“两天办好办厂手续”的故事仍在流传。
增进福祉惠及民生
在实践中大胆闯大胆试
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就要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
——2002年,习近平《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000年,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从初到福建省任职,至此已有15年,此时这里已是富饶发达之地。但当时福建人民却和全国人民一样面临着新困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食品供给虽无数量之忧,但存安全之虞。
为此,福建省政府建立起由23个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自2005年起又改设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在这场“舌尖上的安全”守卫战中,各部门开始真正形成合力。
时值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以乡村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晋江模式”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烟囱比电线杆还多”。多则多矣,然而“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富则富矣,却是“低端竞争,富而不强”。
习近平重点走访了恒安、浔兴、亲亲、优兰发、环球等十几家企业,仔细询问有没有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市场是怎么开拓的,企业要怎样做大,存在哪些困难。
2001年4月20日,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开馆仪式后,他径直来到安踏展馆。听完介绍后,他对企业发展提出三点要求:把好质量关,创出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创新产品。习近平对于开创品牌的要求,在晋江企业家中引起强烈共鸣,晋江企业的品牌意识开始觉醒。
爱拼会赢、敢为人先。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于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正是不断推进福建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巨大动力。而这些经验对于全国改革开放实践也极具借鉴意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