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蒲圻县赤壁公社干部和社员在一起研究温室无土育秧的培育管理技术(资料照片,新华社1979年4月13日发)。新华社记者刘心宁摄
新华社武汉12月9日电 题:跨越40年的民心见证
新华社记者唐卫彬、李鹏翔、梁建强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启迪。
40年前,正值拨乱反正之际,新华社记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访,写出稿件《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用“十个好”,发出亿万群众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心声,被《人民日报》等报纸头版头条采用,引发广泛反响。
40年后,中国进入新时代,新华社记者重访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宁市的基层干部群众感受沧桑巨变,总结出“新十好”,道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的历史性跨越。
(一)
【历史原声】“安定团结的形势好,农民安心生产了。”(据新华社通稿1979年6月8日电,下同)
【沧桑巨变】“乡村振兴战略好,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1.22亿元;
1998年,地区生产总值23.56亿元;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420亿……
一组数据,见证了赤壁市在改革大潮中的历史跨越。
传说三国时期,孔明曾在这里“借东风”赢得了赤壁之战。昔日古战场,今日俏江南。曾参与当年采访活动的原赤壁公社文书汤大荣感慨:40年前,三中全会就是农村发展的“东风”;4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东风”再起,赤壁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记者手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路标。
位于湖北省赤壁市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11月2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二)
【历史原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好,不吃大锅饭了,农民干活劲头大了。”
【沧桑巨变】“取消农业税政策好,负担轻了,干劲足了,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
“开天辟地头一回,种粮不交农业税”。距离赤壁70余公里的监利县棋盘乡,曾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疾呼而广为人知,当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后,有农民喜悦地贴出了春联。
在系列减负政策的带动下,农村活力迸发。从贫困村组到“希望的田野”,从集体总资产不足1万元到30亿元,67户247人的咸宁官桥村八组,步入了改革发展快车道,获评全国绿色小康村等称号。
“富起来,才是硬道理。1979年,全组人均收入不到50元,2017年,已达6.5万元。”官桥村八组组长周宝生说。
【记者手记】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振兴农业发展的利好措施接踵而至,百姓的笑容,是最好的见证。
(三)
【历史原声】“提高农副产品的统购、收购价格好。”
【沧桑巨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好。”
曾经是房前屋后自给自足,如今是网上网下远销俄日韩的“抢手货”。
在全国重点蔬菜基地咸宁潘家湾镇,已是初冬时节,大棚内的蔬菜长势喜人。
“全镇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去年产值达4亿元。”潘家湾镇蔬菜协会会长周承富说,在政府部门鼓励下,村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并成立了湖北首个蔬菜协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秘诀就是尊重市场规律。”
【记者手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老百姓就有实惠。抓住了市场经济规律,就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
湖北省赤壁市回乡创业的徐新国和妻子在他们开办的农家乐院子里整理草坪(1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程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