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本市消费市场跨4级台阶(2)

2018-11-12 15:43:26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2008年至今可视作第四阶段,市场开始转型升级。随着技术进步和4G网络的普及,手机消费从耐用品变为快消品;家电市场处于饱和,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以更新换代为主。

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呈阶跃式增长。全市零售额实现百亿元至千亿元再至万亿元的跨越,分别用了6年、12年和19年时间,并在2017年达到11575.4亿元。

上世纪70年代,居民结婚的标配是“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80年代中期,市场商品逐渐丰富,居民消费热点开始转向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到90年代初期,普通耐用消费品已经广泛进入家庭,更受青睐的商品成了家用电脑、高档乐器和健身娱乐器材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北京住宅销售迅猛增长。从1999年到住宅销售面积最高的2005年,住宅销售面积平均每年以27.1%的速度递增。进入21世纪,汽车销售高速增长,2001年到2010年间,全市轿车销售量平均每年增长26.2%。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大,移动通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手机销售急剧增长。2000年至2017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平均每年递增34.1%。

消费区域转向发展新区

改革开放初期,居民购物基本都要到百货店、粮油店、副食店。那时柜台前永远排着长队,为了减少顾客等待的时间,不少售货员都练就了“一称准”“一包齐”“一口清”的绝活儿,也成了老辈人难以忘怀的鲜活记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开始进入我国。特别是1996年我国零售市场正式对外开放后,外资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各种外资零售业态陆续在北京出现,粮油店、副食店逐渐消亡。到了2017年,百货店占零售业比重已大幅降为8.7%,比1998年的53.3%降低了44.6个百分点。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