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改革开放40周年 > 正文

百货大楼的女当家(2)

2018-10-23 13:39:57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那时候售货员都是爷,人人都得求着他们,像张秉贵这样,不但不给顾客脸色,还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服务,实在是太让人感动了。”刘冰回忆。

1979年,25岁的刘冰从部队转业,第一志愿就是去百货大楼。

最初的8个月,刘冰一直在站柜台。售货员实行倒班制,但即使轮休,只要百货大楼开门,刘冰基本都在。干吗?排队,帮战友、亲戚朋友买东西。鞋、毛线、床单、尼龙衫,样样都得排队。“新货到了,排队的人能从楼梯一直排到柜台前,把柜台都挤炸了。”刘冰说。

1979年前后,百货大楼在橱窗里做了一次日本电器展,持续了一两年时间,吸引了全中国的眼球。

那时候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一枝独秀,对面的东风市场,还只是一个简易大棚里的集贸市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投资建设的第一座综合性百货商场,全国各地的商品都要优先供应百货大楼,陆续进入中国的外国品牌,第一件商品也都放在百货大楼里卖。能在百货大楼买东西,是一种荣耀,走亲访友送带百货大楼包装纸的礼物都特有面子。

进入90年代中期,市场慢慢发生了变化。物质短缺的问题解决了,商品更加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也多了。人们买东西也不再非奔王府井、前门、西单这三大中央商业区,区域性商业中心陆续出现,朝阳、海淀、丰台,甚至密云、延庆都有了自己的商业中心。

1995年到1999年,王府井开始大规模建设。东方广场开挖地基,新东安进入了建设期,整个王府井就像个大工地,商气受到很大影响。

这期间,百货大楼也罕见地闭店改造。

“在改造方向上,大家产生了分歧。一派认为,百货大楼应该最传统,连收银台都最好恢复成拉一根绳把账单从绳上飞过去的那种。”刘冰边说边比划。还有一派,认为百货大楼应该最时尚、最高档,紧跟时代潮流。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