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奋进的北京 > 正文

【奋进的北京】敢与全球最美的城市比肩(2)

2017-06-08 09:14:17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围绕着副中心还将有绿色的环廊、基础设施的环廊,将大大小小30多个家园中心穿成串,最终会形成一个从地面到地下的“综合环廊”。我们甚至计划在这下方开设一条闭环的轨道交通线,线上的每一站,对应的地面区域都是一个家园中心。家园中心就是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配套的组团中心,有商业、文化、社区服务等各种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

过去,我们曾经错失很多次治理大城市病的机会。而在新版总规中,以人为核心的通州将是北京治理城市病的机会,更会成为样板。

我在“互联网+”工地上班

讲述人:中建一局副中心B1B2项目生产经理荣艳东

通州运河东大街,紧挨着地铁六号线东夏园站的工地旁边,一栋临时搭建的小楼就是我们的办公地,也是我的宿舍。

去年夏天,项目启动建设。工期紧任务重,还要达到精品示范工程的严苛要求,我就把床铺直接搬到了办公楼,和工人们并肩战斗。

大家印象中的工地,几乎都是人山人海,热火朝天,难免有点乱哄哄的样子。但副中心建设工地,干净整洁,连杂物废料都少见,因为这里是高科技的智慧工地。通俗说,就是“互联网+”工地,动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设备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管理施工现场,而不像以前,更多靠人工巡视、监督来管理。

就拿钢结构施工来说,这可是决定建筑质量的“筋骨”。我们有上万个构件,每一个构件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这根钢梁是哪天出厂的,谁加工的,谁检验的,安装在哪个部位,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样操作下来,整个现场几乎没有废料,构件到了就直接安装,又快又准。

工地上的科技创新还多着呢。看这头顶上几十座塔吊,总是交叉作业,确保工地材料运送无盲区。如果在夜间作业,或者某个工人意识松懈了,就可能发生碰撞,轻则破坏在施结构,重则人员伤亡。过去,传统的方式是塔吊司机跟地面人员打旗语沟通,一不留神就会出险情。现在,我们的塔吊像飞机一样装了个雷达,当两个塔吊即将碰撞时,不用人控制,就会自动停止。

这些可能都属于高科技里的小儿科,但有了这些基础工作,现场的管理人员少了,效率却提高了,工程质量更有保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