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幸福的奋斗者 > 正文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2018-08-16 07:45:3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题:“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新华社记者

是怎样的信念,让一代代爱国报国的知识分子写下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时代答卷?今天,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伟大事业,呼唤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矢志爱国奉献——一代代知识分子信念如磐、意志如铁,用执着谱写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伟大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批批知识分子将爱国奉献写在三尺杏坛。

讲台下,他是一位2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至今行动不便的普通人;讲台上,他立刻脱胎换骨成为“发光体”,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引经据典、风趣幽默的讲授之下面目可亲。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明,为了“以真心真情真意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念,在思政课的讲台上一站三十余年。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价值。”有同学在听课后深有感触地说,“王老师的授课,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前辈们雄关漫道的万里征程,苦难辉煌的历史画卷,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让我们有了拼搏奋斗的动力。”

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弥漫的硝烟。我们至今仍为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所做出的爱国壮举深深感动。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4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1955年10月28日,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左一)到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迎接。新华社发

1935年,年轻的钱学森抱着“科技救国”的心愿跨洋赴美。新中国刚成立,秉持报国信念的钱学森归心似箭,但当他准备启程,却突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归期,变得遥遥无期。但钱学森一颗赤诚火热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祖国跳动。当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钱学森的郑哲敏先于他启程回国时,钱学森再三交待说:“你回去以后,国家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坏。”

“前途不明也要回国,国家一穷二白也要回国,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钱先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郑哲敏说。

当美国最终撤销对钱学森的管制,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所有,回到新中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那时候,中国的科学大业正艰难起步,无数的知识分子以国家的紧迫需求为己任,甘于吃苦奉献,默默撑起民族的脊梁,用血肉与青春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下千秋之基石。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吃苦奉献,爱国报国的品质就像根系深深扎在中国的土地里,流淌在当代知识分子的血脉中。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金城,是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参与了20余条国家重点铁路项目勘测设计,也是“高原天路”——青藏铁路的总设计师。

李金城说:“青藏铁路在勘测翻越唐古拉山的线路走向时,为了给国家节省投资,我们放弃了海拔5231米的公路垭口,改从海拔5072米的无人区垭口翻越。我们勘察队伍在泥泞的沼泽中,经受了大风、大雪、冰雹的袭击,憋着‘一定要干完青藏线’的这股劲,徒步走出无人区,完成勘探工作。”

苟利边疆苦亦荣,丹心一片照雪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铭江,是个不折不扣的“疆二代”。

“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我已经在新疆水利工程一线工作了36年。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养育了我、培养了我,也成就了我。我将继续发扬爱国奋斗精神,坚守在新疆水利事业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边疆的大地上!”邓铭江说。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1)“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在病房与同事交接工作(2015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复旦大学供图)

在青藏高原上,有一位“疯狂”的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在生命的最后16年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在高山砾石间采集了4000万颗可能在百年以后对人类有用的植物种子;他连续16年援藏,一手培养出一支高原上的生态植物学“精锐部队”,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疯狂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更是当代知识分子为国奉献、扎根边疆的赤子之心。

勇于创新创造——一代代知识分子历经磨难、勇往直前,在中国梦的圆梦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7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赵忠贤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40多年里,他的团队用自制的炉子或淘来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条件下,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让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带领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团队跻身国际前列。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2)“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生产基地,袁隆平在查看超级水稻生长情况(2013年8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1953年的湘西安江,最少见的是粮食,最常见的是乡亲们挨饿。

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湘西安江农校教书,一天,他偶然间目睹了“靠田吃饭的农民饿死在田间”的凄惨一幕。

好几个晚上,袁隆平辗转反侧。知识分子的火热初心,让他无法漠视因饥饿而消逝的生命。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带着这个梦想,袁隆平钻研如何用知识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六十多年来初心不辍。

有播种必有收获。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中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人。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4)“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前左)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2016年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1964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席卷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村民们的天在一瞬间崩塌。一位村民因为身体有病患,又看到田里遭灾,没有了收入怕给家人添累赘,喝农药自尽了。

就在这个时候,河北农业大学的科技救灾团来到了岗底村,李保国就是其中一员。

“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

那段日子,李保国在大山间一脚石子一脚泥地摸查灾情,终于对如何让老百姓不受穷心里有了谱。

“老百姓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李保国把家搬到岗底村,把研究室搬到了太行上,一扎就是20年,功夫难负有心人,而今岗底村果农靠种苹果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当太行山商定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在李保国的指导下逐一建立,当一个个全国知名品牌飞过了太行山上的千沟万壑,果农的脸上挂上了满足的笑容,李保国成了太行山里人人提起都要赞两句的“土教授”。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7)“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室内为患者检查(2018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中国人至今难以忘记非典疫情爆发时,一位普通大夫的名字——钟南山。

非典来势汹汹,钟南山主动请缨: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建立临时病区,集中收治最危重的病人。在抢救过程中,钟南山大胆采用不循常规的手段抢救病人,他和他的团队很快摸索出一套救治方法……

至今,钟南山有两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除出差等特殊情况,每周四下午都要出诊,每周三上午9点到12点查房,这位被誉为“医学界良心”的传奇人物经常跟人们说:“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一位永远在基层一线的“看病大夫”,他的科学精神不仅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更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

弘扬奋斗精神——一代代知识分子坚守岗位、开拓创新,接力续写时代答卷、迎接美好未来

年过8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与研究,是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她最看重的是自己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用心育人、用心科研,我希望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她说。

从2013年起,闻玉梅和数位知名学者率先开设人文医学课程,经转为共享视频课后,已有百余所学校近五万人选修。

闻玉梅说:“我们教学,不是简单传授技术,更要有时代性、社会性。既要介绍国际先进的成果,也要讲述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和科技界的进展,坦言差距,激励年轻一代继续努力。”

从“东方红”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举国振奋,再到万米钻探刷新纪录,正因为有众多埋头苦干的“小草”“种子”,中国脊梁才得以挺立,中国精神才得以弘扬,中国创新精彩纷呈、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才得以形成。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2)“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右一)在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68年12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便要搭乘夜班飞机赶回北京研究。不料飞机在北京坠毁。后来人们吃惊地发现,在飞机残骸中郭永怀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中间,紧紧夹着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完好无损。

郭永怀牺牲后,他的妻子李佩坚持要求将郭永怀的存款5600元作为党费上交。这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妻子在信中写道:“党的事业就是我们以及子孙万代的前途和生命,我这样做,或能稍为弥补他没有机会完成他对党的事业尽到最大努力的遗憾。”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86年,同样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邓稼先已身患癌症。在弥留之际,他仍嘱咐要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9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17年新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躺在病床上,与病魔进行最后的搏斗,可他仍在关心“十三五”时期航空探测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的项目进展,当得知经费有限,他马上嘱咐助手于平“没事,就把项目里我们自己课题的经费先砍一点……”

创新创造的接力棒,正随着澎湃的浪潮,传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手上……

这几年,在中国合肥科学岛上,流传着8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集体回国科研创业的佳话。他们希望利用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做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出更多好学生。

“我们从哈佛大学回来,做中国人的药物敏感性与基因组关联性图谱,通过与创新靶向药物研发相结合,有可能把癌症变成通过吃药控制病情的慢性病,有望解决中国人医疗中的实际问题。”8位归国的哈佛博士后中的刘青松说。

今天,千千万万的中国知识分子正与科学岛8位哈佛博士后有着同样的选择。他们,正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穿越万水千山归来,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出不可遏制的磅礴力量。

郭永怀、邓稼先……生命虽然短暂,精神却可以不朽。中国航空与航天事业发展的背后,正是一位位先辈化作苍穹中的明星照亮前路。

袁隆平、钟南山……走过峥嵘岁月,永葆蓬勃朝气。他们的身影仍然出现在田间地头、一线诊室,他们的大爱仍然播洒在这片土地上。

黄大年、钟扬……斯人已逝,追思犹存。从他们的家人、学生,到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奋斗者们,他们以“致敬”追忆着逝者的故事,更以“奋斗”继续着他们脚下的路。

“奋斗者”,是当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名字。(新华社记者陈聪、白国龙、林晖、白瀛、吴振东参与记者:周勉、李继伟、刘大江、张建)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2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3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5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钱学森在课后给同学们解答问题(资料照片,1964年摄)。新华社发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6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7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左二)及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2013年1月20日摄)。新华社发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8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左二)带领科研团队成员研究问题(2010年11月22日摄)。新华社发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10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殷菊生摄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11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镇的试验田中查看低镉水稻的长势(2017年9月29日摄)。新华社发(薛宇舸摄)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13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前左)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2016年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15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李保国(中)在河北省阜平县槐树庄乡指导山区开发(2013年3月7日摄)。新华社发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16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室内查看X光片(2018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18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室内为患者分析病情(2018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ï¼æ°åå¨åªå¤´æ¡Â·å¾æäºå¨ï¼ï¼19ï¼âå¿æ大æï¼è³è¯æ¥å½âââç¥è¯åå­çæ¶ä»£ç­å·

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在西藏日喀则进行植物采样期间留影(2013年8月4日摄)。新华社发(冯艾摄)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在西藏户外采集种子(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知识分子的时代答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在为中国科大的学生们上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

    高考的底色是奋斗的青春

    2018-06-08 08:31:01 高考 奋斗 青春 底色

    幸福源于奋斗(人民论坛)

    2018-06-07 20:56:01 人民论坛 魔鬼训练 三都赋 左思

    新时代属于奋斗者

    2018-06-01 13:05:56 新时代 奋斗者

    辛识平:奋斗,最实在的人生脚本

    2018-08-01 14:34:22 奋斗 奋斗者 脚本

    新时代的奋斗者

    2018-04-13 15:23:15 新时代的奋斗者

    新时代的奋斗者

    2018-04-11 07:31:02

    习近平推崇的那些奋斗者

    2018-08-08 08:01:23 习近平

    新华社评论员:踏平坎坷成大道

    2018-08-09 14:22:20 奋斗

    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

    2018-08-06 16:57:15 奋斗者 精神富足 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