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乐观示人的邹勇松坦承,在透析前那段时间是自己最难熬的人生低谷。“爸,妈,最近病情恶化很快,肌酐已经700多了,喘不过气,说话都没力气……儿时最多的记忆就是你们的肩膀,背着我走过多少路,跨过多少山,挨了多少饿。我曾想,等毕业了就有能力让你们过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可是天不遂人愿。如果有来生,再做你们的儿子,报答今生的养育之恩。”他把这份遗书藏在枕头下,“可有一天,我听见爸妈在病房外说话,‘只要他活着,再怎么难,也要治’。我当时就哭了。亲人都没有放弃,再说还有那么多关心我的老师、同学,我怎么能放弃?”邹勇松说,身边人的支持、鼓励让他重新坚强起来。据介绍,为了给他筹集治疗费,长沙理工大学师生及校友给他募捐了15万元左右。
躺病床上还惦记科研
邹勇松很快又钻进他的科研里。病床上的他,刚动完手术,腹部插着一根透析导管,手里却拿着手机写科研材料。
李平是邹勇松的高中同学,读研后,又都进了长沙理工大学,两人在同一个实验室。“研一第二学期一来,他就在拼命写代码,一问才知道他开始申请专利了,让我很震惊,因为当时研一的我们基本都还处于看文论的初级阶段。”李平对邹勇松的科研能力很钦佩,认为他是个适合搞科研的人。
出院后,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自己给自己做腹膜透析。这在他看来,不仅省钱、更省时。2017年6月手术以来,邹勇松在没有亲人陪护的情况下,每天给自己做4次透析,至今,已1000多次。
“我的终身也许只是别人的半辈子,时间对我来说是奢侈品,所以我更珍惜时光。现在这样挺好的,可以利用每一天做很多我想做的事情。
希望自己的科研发明让人受益